近年来,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下降的消息屡见报端。与此同时,高校也进一步推出相关措施,“挖空心思”推动学生走出宿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不乏“运动APP打卡”等种种与学分挂钩的方式。
为解决当下大学生普遍不爱动的问题,将体育锻炼与学分挂钩显然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显示了学校的一片苦心。此方案作为一种策略性举措未尝不可,但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更为关键的是要唤醒大学生内心的体质健康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不“感冒”,表面上看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模式有关,这方面的约束和管理较少,但更多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愿意运动,深层次上则是大学生缺乏对体育应有的认知,对体质健康的珍视不够,进而导致参加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不足。
201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发通知,要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以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但这“三走”,每一步都走得较为艰难。有媒体直言:大学正上演着一场静默无声的争夺战——操场在和网络“抢人”。
体育锻炼的价值不仅在于强健体魄,还在于涵养心性和精神风貌。体育健康意识的缺失,导致有的大学生踏入社会以后,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不懂得科学锻炼,要么泡吧、烟酒不断,要么宅在家中当网虫,要么忙于扑克麻将……“总觉得自己太忙,但又不知道自己在瞎忙什么,渴望片刻闲暇,但当自己真闲下来却又不晓得要干什么。”这是被网友戏称继“少年脱发,中年油腻,老年迟钝”的又一人生难题。
对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体质健康关系着终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绝非应对学期考试或者毕业学分那么简单。当前,高校大多采用体育项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仍以篮球、排球等专项运动技术知识为主,体育基础理论与健康知识教育相对不足,这导致学生这方面知识匮乏,无法树立长久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因此,光用学分的杠杆把学生从宿舍“赶”到运动场还不够,还必须从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入手,让健康知识走进教科书、走进课堂,使学生从体育锻炼中受益,帮助其掌握几项能伴随终身的体育锻炼项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落实这一战略,需要从强健每个人的体魄做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此,各方应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成为这种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学会用好体育锻炼这把保持身心健康的钥匙,在新时代书写更加精彩而有质量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