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昌理工学院出台新规:对大一大二学生体育课的平时成绩构成做出调整,推行“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课程的平时成绩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紧密结合,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将影响体育课期末考试成绩。新规引发学生热议,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项改革能够督促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有利于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11月2日中国青年报)
据报道,如今该校体育成绩的构成分为两大部分——期末技能考核与平时表现,两者呈1:1的分值比。而课外体育锻炼属于平时表现中的课外作业部分,作业主要是由体育老师布置的课外锻炼任务,即用某健身软件打卡的作业项目。学生用app完成课后锻炼作业后,点击保存记录,系统便会自动提交记录。事实上,在学生中实行软件打卡,已有很多高校试水。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遭遇不少质疑,正如有学生吐槽表示:运动应该依靠自觉,有一定自由度,此举有一种强制色彩,会让人觉得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任务,失去了运动的快乐和意义。
平心而论,跑步打卡关联体育成绩,甚至与学分“捆绑”在一起,看似不近人情,归根结底还是为学生好。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都“宅”在宿舍里,整天抱着手机,甚至连去食堂吃饭都懒得跑,要点外卖让小哥送上门来,进而使得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学校推出跑步打卡,并与体育成绩关联,就是“倒逼”学生走出宿舍,去运动、去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或许,对过去懒散惯了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确实是痛苦的,也难免产生抵触情绪。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指出,将女生的800米、男生的1000米等列入必测项目,如不达标,将无法拿到毕业证。按说这样的体测标准并不高,但仍有少数学生在长跑中猝死,这皆是由平时锻炼太少、体质太差导致的。可以说,学校借助跑步打卡,正是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把功夫下在平时,免得“临时抱佛脚”。
每个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许多时候可能是逼一下自己更有益。大学生向往的自由,其实也是相对的,前提是必须完成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课业任务。如果人人都能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校园里就没有那么多因身体太弱而导致的晕倒、猝死事件,学校又何需“强制”?
当然了,跑步打卡只是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习惯的监督,而要让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还需在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运动项目的基础上,采取更多、更灵活的举措让学生有多样选择,并采取多元评价标准和管理措施,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懒散而不爱运动者回归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