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许多人举全家之力投资教育,一方面造成了乡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让城市教育变得拥挤不堪。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给予了地方学校各项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帮助乡村教育回暖,与之而来的是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的改善。
一些有见地的地方领导,也开始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控施教范围,其目的就在于要把乡村教育从泥淖中拯救出来,让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这些年,作为乡村育人队伍中的一员,笔者见证了从地方政府到教育负责人怎么样从困境中突围,最大限度缓解教育危机,让乡村教育渐渐回暖,拥有幸福的春天的历程,从中感悟不少。
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最大限度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说到底就是民生工程。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可持续进步,如果不把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地方产业就算发展得再好,恐怕都很难保持核心竞争力。正因如此,各级政府就必须要重视教育,在乡村教育上增加投资,并把教育发展指标作为考核下级部门的重要依据。
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师资流动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家长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把教师的支教、交流作为晋级、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或者重要依据,这无形中促进了校与校之间教师队伍的相对平衡。学区联盟,一方面解决了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尴尬,做到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活动频繁开展可以启发教师智慧,乡村教师能够利用城市教育的可贵资源,开阔眼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教师流动,尽管给学校的管理等各方面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够让教师之间增强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
再次,乡村学校管理应在变革中求得进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办学质量的追求。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教育最大的任务就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家长之所以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送孩子到城里去上学,就在于城市有更优质、丰厚的教育资源。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到底能走多远。乡村教育管理者要力挽狂澜,就必须用改革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集群体智慧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家长意识的转换也能给乡村教育的回暖带来希望。许多人之所以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就读,就在于其认为乡村教育具有先天性缺陷。但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城乡教育资源愈来愈趋于一致。一些把希望寄托于名校,而不自我重视孩子成长的家长,其子女在学校的成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种形势下,家长们应更加理性,不随波逐流,不妨将教育权交于乡村教育,交于乡村教师,给乡村教育回暖带来些许希望。
乡村教育回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期间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等各个方面协同努力,但回暖不是没有希望,关键是找到正确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