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随着对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视,每当到了这个时候,都会有不少人加入到校长、副校长或校长助理等校级领导的行列,为教育管理队伍壮大注入新鲜血液。
但同时也难免存在有的新任者出现或对新环境不适应,或目标、定位不恰当等不利于自身成长,也不利于工作开展的现象,而这些短板无疑需要新校长等教育管理者加强多方面职业修炼。
笔者认为,在提升职业能力、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新上任的管理者们不妨多去练点“气”功,以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凝共识,扬锐气。新校长到位后,第一要务莫过于与干部员工迅速达成共识、统一立场和发展目标。此时,就需要新校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尽可能地与每名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以及教职工代表进行一次交心谈话,在平心静气的交流中互通想法,特别是要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为下一步统一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础,使整个集体能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和争创一流的锐气。
暖人心,提心气。一位新领导者走进新校园后,首先让员工感受到的应该是其温暖贴心的话语。利用开场白的场合讲出诸如关心干部员工身体健康、关心每一位普通职工家庭等内容的话语,自然会让在场的每一位员工感受到新校长心中装有他人的胸襟与气度,凡此举动会增强今后办学干事、创业的热情。
此外,还需对下属多些尊重和赞赏。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影响人和改变人,使人乐于接受你的主张。若新领导的工作富有成效,就很容易赢得下属的认同、欣赏和合作。他们乐于向新领导靠拢,和领导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在这样的情感中,领导对下属的尊重和认同,将带给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
常垂范,正风气。校长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最需要做的是在一些事关学校全局的大事上掌好舵、定好策。尽管对于很多校长来说,不必事必躬亲,但对新领导来说值得在一些事情上多些亲历亲为,让下属看到新任者埋头肯干的责任感,看到新校长冲锋在前的担当,看到继任者不尚虚谈的作风,进而增强自身形象和领导力,也有利于提升今后学校实干的风气。反之,假如有的新校长常常拿对新环境“不熟悉”等理由,在许多事情上“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话,不免会被许多人认为是谈不上务实与肯干的领导者,进而会在无形中降低自身得分,甚至会对今后的工作也产生不利影响。
定基调,提士气。新校长接手工作后,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应及早定下,尽快地让员工看到希望,增强动力。新校长要根据学校实际适时而有选择地召开学校班子会议、中层会议和全员会议等,这样做既有利于迅速稳定人心,又有益于定好学校今后发展的基调,达到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在提升质量上动脑筋,在学校长远发展上做文章的目的。
办实事,增正气。我们常说,一件实事胜过干言万语。要想增强单位人心的正能量,必须抡好职业伊始的“三板斧”,烧好工作之初的“三把火”,用事实和成绩树立必要的威信,增强团队的信心。要想尽快达到此目的,就需要新校长在和干部员工充分沟通、论证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稳妥、脚踏实地地办好每一件事儿,让员工看到新领导班子的定力、能力和魄力,进而增强今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的正能量。
多反思,提静气。毋庸置疑,反思应是校长的必修课之一,其对新校长在工作之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新任者应多对自身和学校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多总结、多反思、多改进,特别是当发现有错误与失误时能迅速纠正或补救。对校长而言,管理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炼、不断提升的过程,这自然就需要养成勤反思、多动笔的好习惯,在反躬自问的静思中提升修养和能力水准。
放眼海内外不难发现,不少好校长有个好习惯,就是每天不忘写下一段话,或是对自己的告诫、或是对工作的要求与反思,或是记录工作的安排和打算等。当新校长养成一种“宁静致远”的习惯后,其自身素质的涵养和对工作要点的把握程度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提升,儒雅风度会在各种场合展现出来,领导力也会得以不断进步。
勤读书,补底气。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与充电,才能及时补上自己的“短板”,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校长自然也是如此。特别是当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后,也许会发现很多新情况是自己未预料到的,或是自己原有的经验与知识储备中缺少的,此时就需要新校长在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的基础上,还要及时搜集有关的书籍来充电。或阅读有关大家的著述论断,或聆听有关名家的报告等,快速地补上自己管理中所需的“短板”。当自身的“底气”足了后,在处理有关棘手的事项时,自然更能沉得住气,把事情办得稳妥、得当。
孟子曾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确,人是需要“精气神”的,学校也同样需要一种“精气神”。对一位履新的校长而言,在踏入新学校之初便应注意弘扬正气,善于提升士气,积极补足底气,无形中在工作中汇聚有利于干事创业的正能量,进而有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有助于营造出“人心齐,泰山移”的良好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