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破解家校信任危机,日常沟通是关键

当前,在一些校园安全事故中,个别家长抱着“谁的话我都不相信,只相信监控”的态度对待学校的调查结论,使原本简单的事件变得尤其复杂。有媒体评论认为,“孩子在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家长为了维权,为了保护孩子,不容易冷静,这可以理解。但有一部分家长在和学校、老师交涉过程中,对学校、老师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却不可取。”

校园事故而引起信任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与偶然事件处理不当有关。学校或个别教师因疏忽或不积极作为而引起家长误解,最终导致家长的不满;其二,与舆情预警机制不健全有关。在事件发生时,学校或个别教师未能在第一时间呈现事实,导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事件原委不清的情况下,非真实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混淆视听,真假难辨,引起家长对学校的不满。其三,与社会不良的风气有关。医患纠纷频现,校闹事件频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度。

家校信任危机出现,对学生成长及学校发展极为不利,不容小觑。一方面,当家长不信任教师、学校时,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破坏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此刻,教育在学生看来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学生极有可能消极怠慢,向负面情绪发展,对学生成长不利;另一方面,当学校、教师面临信任危机时,家长、学生容易站在学校和教师的对立面,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形成反面的舆论,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开展工作的巨大障碍,教师善意的创举可能被“丑化”,不信任的“毒瘤”也会在学校蔓延。此时,就会出现“人心都倒了,想扶也扶不起来”的局面。

面对“扶不起来”的信任危机,学校教师必须要尽全力消除负面影响,想方设法将信任“扶起来”,才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此过程中,学校是事件处理的责任主体,但事件的关键细节还需教师及时跟进,有所作为。

第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维护学生的权利。当孩子在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时,教师要在法律、道德、情理允许的范围内维护学生的利益,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感觉到暖心、舒心,觉得教师时时处处在为学生着想。仅仅几句暖心的话、关切的照顾、体贴的行为就能改变家长的态度,重塑教师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好的影响。

第二,加强家校日常沟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教师要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多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兴趣特长及需求。教师的工作到位了,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真心付出,理解并相信教师,这样即便发生安全事故,家长也会尽可能地去理解、相信教师,宁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为教师找麻烦。

第三,事故纠纷处理要保证做到公平公正。在处理安全事故纠纷,划分责任及分担经济责任时,要通过公安机关、法院的协助,依法公平、公正地处理,绝不给家长留下钻空子的机会,防止家长捏“软柿子”,消除家长的侥幸心理,杜绝“破窗效应”的发生。

当家长对学校、老师不信任时,装再多的监控其实也是无济于事的。监控可以照见身影,却永远也找不回信任。面对信任危机,学校、教师要一马当先积极作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既关心学生又不放纵家长,力求赢得家长信任,使家长成为学校良性发展道路上的“铺路石”而不是“绊脚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信任  信任词条  日常  日常词条  沟通  沟通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