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通过调查发现,70%以上的受访家长选择在暑假“监督孩子制定各种学习计划”,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超前教育”时,51.39%的受访家长认为“感到无奈,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有26.39%的受访家长认为“很好,有助于孩子生活的充实和成绩的提升”。(8月4日法制日报)
“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学习较大龄孩子的知识来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这种教育目的集中体现在近年风传的“少年大学生”身上。“超前教育”包含了许多父母的功利性心理因素,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一,它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科学家发现,儿童的许多认知能力是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的,过早地将儿童还不具备该能力的知识强加于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影响孩子一生。
其二,它忽略了孩子能力的积累。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家长重视结果的需要,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知识,却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如,当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学了几首儿歌,会写了几个字,学了多少算术题的时候,他们便忽略了孩子和伙伴玩得是否融洽,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摔倒再爬起来等,而孩子也逐渐只关心那些大人们为他们安排的任务,少了探索的兴趣,少了寻找问题和答案的动力。
其三,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有些“超前教育”,似乎对孩子目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若孩子在幼年接受了不正规的教学方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会导致在以后正规的学习中无法接受正确的教学,进而影响其发展。例如,启蒙语音的不准确会使他们无法和其它孩子一样正确地按照音标朗读。
显然,“超前教育”是很多家长急功近利的表现,它只会拔苗助长,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为孩子的发展带来阻碍。笔者认为,治理愈演愈烈的暑期“超前教育”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彻底地改变教育原有的评价体系。目前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甚至唯一依据,这种过于单一的评价必然促成学生、家长选择“超前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高分,这也是造成“超前教育”的内因。
另一方面,严厉治理、规范培训机构,杜绝“超前教育”培训的发生。培训机构最早出现时,是针对跟不上学校学习的学生,因此,其基本定义是“补习”,但现今,培训机构早已经超越了“补习”的定义。他们抓住家长的功利思想,给学生开展各种特长班,让学生接受“超前教育”,这是推动“超前教育”火爆的外因。只有建立严格的相关制度或法律,明确禁止并加大打击力度,才能有效、全面地对“超前教育”进行规范。
“超前教育”不仅令家长疲于奔命,也扼杀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美好时光。一个清朗的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回归本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