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假文凭禁而不止,“唯学历论”难逃其咎

一个月以来,多名网友曝光了自己收到的假文凭报价表。近日,媒体调查发现,网络上存在一群以制作、贩卖假文凭为生计的人,出售从大专到重点大学的假文凭,价格从数百元至1万多元不等,有的甚至成立了“有限公司”。(7月23日工人日报)

制造、贩卖假文凭是一种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和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伪造高等院校印章制作学历、学位证明的行为,按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购用假文凭的行为,目前虽不触及刑罚,但用人单位一经发现,可主动解除劳动合约,当事人也需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民事责任。

有需求就有市场。即便“罚”字当头,依然有人屡屡踩踏“红线”顶风作案。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纸文凭往往具有“一票通过”的神奇效力。一些人为获入职或晋升机会,不惜投机取巧,给制假工厂乘虚之隙。据某省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假学历证书的比重高达23%。新华社公布的数字显示,为申请就业提出的学历证书中,20%涉嫌造假。

就“假文凭”泛滥现象,教育部去年起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和建立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档案库等,来遏制这种违法行为,可热度一过,买卖假文凭的乱象又故态复萌,诱发学历信用危机,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

笔者认为,违法成本低、缺乏有效监管当属个中成因,但不应因此消解对社会普遍的“唯学历论”的关注。相反地,在很大程度上,“唯学历论”是文凭造假盛行的首恶。全社会对高学历奉若神明,几乎一切招聘单位将学历学位视作必要的准入条件。在此情况下,寄希冀于求职者反求诸己,淡然看待文凭,显然并不现实。

事实上,过度关注学历高低,将低学历者置之门外,无疑与就业歧视同构。故在国家加大打击力度,对制假售假的行为进行严惩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有不为学历高低所裹挟的魄力,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焦点更多投放在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上,以“唯能力论”替代“唯学历论”。如此,才可有效防止假文凭“浑水摸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禁而不止  禁而不止词条  难逃  难逃词条  文凭  文凭词条  学历  学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