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河北省教育厅为了进一步严格职称申报诚信制度,决定对职称评审行为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并记入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
“民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没有诚信,何来尊严?”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也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
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诚信都丧失了,还怎么立足于社会?还有什么尊严可谈?还有什么生命的价值可言?
作为人才,只有拿出真才实学,才能谈到对社会的贡献。特别是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指导后学者钻研学术责任的教师、教授,如果在学术上造假,那就不但谈不上贡献社会,还会误导他人。如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不以为耻,那就更没有资格再来培养后学。
一些所谓的“人才”用剽窃、抄袭的手段行学术造假之恶,固然与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之风影响有关,与学术环境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与个人学德修养相关。少数个别人,由于学术意志不坚,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被香车宝马、奢靡生活罩住了眼,进而迷失了学问研究的方向,丢掉了学术研究的独立精神,致使学术道德下滑堕落,为了晋升职称而不惜剽窃甚至直接盗用他人研究成果。
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事件,社会舆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喊打。通过舆论工具来监督学术腐败很有必要,会对学术腐败分子起到某种程度的揭露和震慑效果。但要想刹住这股歪风,仅靠舆论的力量还是不够,尚需改变学界学术产业化的功利行为,用科学的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管,杜绝把学术活动变成投机行为。要从根本上改变量化评价学术成果的偏面做法,净化学术大环境,引导学术回到诚信的原点,真正让甘坐十年冷板凳的人才得到他们应得的待遇,让弄虚作假者无藏身之地,不敢再造假,也不想再去造假。
古今中外,教育都不约而同把培养人的德放在第一位。真正的学者更是重视个人学德的修炼,把追求学术精神独立放在第一位,以淡泊名利、真才实学回报时代。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说,“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他认为,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因为他更在乎求得真学问。
而今,不少所谓搞学术研究的学人却不在乎自己的学德,视学术为儿戏,将诚信抛九霄,使出浑身解数,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以求得名不副实的硕士、博士学位头衔,或是高一级的职称,满足功利之需,污化学术环境,败坏学人形象。对学术界的这种败类,仅仅谈学德教育显然是无效的,必须给予重拳打击。
治理学术造假,需要重塑学术环境,提升学术精神,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和失信惩戒等系统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一票否决制”自身还有缺陷,但在学术造假难以根治的当下,其对严惩学术败类,将造假者列入黑名单的做法,不失为一种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手段,对净化学术环境不无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