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只要不是闭目塞听,不是固守成见,环视身边的教育事例、周围的教育环境,我们就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考试不仅是才智的比拼,也是家庭条件的比拼,这是中国当下教育一种基本现实。
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一书中坦率地说:“我不相信‘贫穷家庭的孩子能与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习一样好’”。这说法令人震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条件优越的家庭更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就是在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后,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更注重教育,也懂得教育。无论是哪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对这类考生都是有利的。如同优良的土壤上更易生长出优良植株,这种优势积累将会使优秀者更优秀。
纯粹因金钱堆积成的富裕家庭,以及所谓的“富二代”形象,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这样一代青年:他们既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又有个人更高的精神追求;既出身优裕,又能够看到更为丰富的社会现象;既从父辈身上接受到丰厚的人生经验,又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怀。他们不必有寒门贵子沉重的精神负担,也不再是被诟病的富二代。这样的青年,定将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我身边的学生来看,那些优秀家庭出身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特长发展、个人见解等等,显然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近几年涌现出的优秀高考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精神贫乏者和目光狭隘者。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素质发展全面、精神发育健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这也可能导致另一种相对悲观的见解,即“寒门再难出贵子”。然而,如果细细考察就会发现,“寒门”是一个需要被重新定义的概念。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能够出贵子的寒门,其精神也已逃脱了寒门思维,他们更自信,更宽容,对文化的尊崇,对圣贤的向往,其视野远远超过同等条件的家庭,其精神追求甚至比一般富裕家庭还要高远。当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贫寒;当莫言的母亲忍着饥饿告诉孩子“不能随便哭泣”“无论多么艰难都要活下去”时,他们的内心是高贵而富有的……无论哪个时代,寒门都能够出贵子,只是这寒,不再是寒门思维,不再是传统的寒毡坐透、铁砚磨穿。教育是通向精神世界的阶梯,在教育问题上,永远不要忽视精神的力量。
诚然,优秀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里的优秀,既包括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较高,又包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理解更深入,对子女精神世界的影响更积极,甚至父母的性格、爱好、家庭的和睦程度等,都是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寒门可能出贵子,豪门也可能出败家子,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仅是孩子的秉赋个性,更有家庭所形成的亚文化氛围。
对于个体来说,与其纠结于家庭决定论与教育公平,不如给孩子创设更为积极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对于社会来说,完善相关制度,努力创造更大公平,才是维护社会安定,创设和谐环境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