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曾是旧时私塾里,最为流行的震慑之宝。近期,不少市民发现,戒尺又悄悄重出江湖,在线上热销。销量最好的一家,月销售量达8千多笔;线下,旅游景区里,戒尺也受到游客追捧。(5月5日厦门日报)
戒尺在网上热销的新闻流传已久,相关评论铺天盖地,可笔者心中最大的疑问就是该新闻的可信度。戒尺已消隐一个世纪,何以突然之间从地底下钻出来,一窜成了“网红”,且据说网上销量近万?在这个新闻可以臆造、票房数据可以造假的时代,你信吗?
可偏偏信的人还不在少数,并一副“忧以天下”的神态,大声疾呼“打手板教育回来了”。笔者想提醒诸君,即便“戒尺热销”属实,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戒尺虽然没了,“打手板教育”从来没有离开过。没有戒尺,我们都用手,用竹枝,来回应孩子的调皮捣蛋、乖张暴戾和懒惰贪婪。
戒尺者,古时教学之惩戒神器也。先生戒尺在手,台下无敢喧哗者。戒尺,意即惩戒之尺。孩子们望尺生惧,这正说明了戒尺够威够力,必不可少。如此一来,戒尺热销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戒尺热销,不正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挥别溺爱教育的证明?远离溺爱,重拾惩戒,我们应该为这些家长的教育觉醒鼓掌。
是的,别一本正经地对一把戒尺说长道短,在所有教育者心中,戒尺代表着不可或缺的惩戒,这是一种不能随便抛弃的教育手段。也不必对戒尺一副杞人忧天的模样,它打不坏自己的孩子。请问有几个父母对孩子痛下杀手了?没有吧,反而是,更多的事实证明,适度的惩戒能使孩子越来越优秀,有些孩子你不打还真成不了材。
一段时间以来,教师的惩戒权被法律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义“没收”,导致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没有了惩戒,孩子似乎成长得更快乐了,更有尊严了,但“过度保护”下,很多孩子因此出现了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惩戒教育的必要性,还教师惩戒权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2009年教育部引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首次赋予班主任“以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今年2月,青岛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第一次提出“教师对学生有适当惩戒权”。
戒尺热销背后是可喜的教育觉醒,这难道不是教育之大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爱不是倾泻的雨水,而是理性的阳光。孩子的健康成长不需要“过度保护”,必要的狂风暴雨反而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对待那些容易犯错以及正在犯错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将“戒尺”藏在心中,更要紧握在手里。
为了孩子,千万别放下手中的“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