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研学旅行亟待过“四关”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等11部门已于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从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设想,到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再到此次《意见》的印发,“研学旅行”终于落地并将在全国全面推广,可谓酝酿已久。素质教育推广再进一步,值得肯定与期待。但是,尽管如此,就以往一些地方试点的经验教训看,要想全面有效推行研学旅行,还是亟待过“四关”。

首先是安全出行心理关。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包括春游、秋游等在内的室外活动,成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奢望和稀罕品,原因固然众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近些年不少中小学生外出活动发生了严重的交通等安全事故,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地方教育部门,对此都心有余悸,甚至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对学生校外活动有一种严重的恐惧和抵制。如何在短期内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进而积极支持这些工作,显然除了《办法》提出的相关确保安全的措施外,恐怕还需更多深入的举措来改变。

其次是经费保障关。按照《办法》的要求,研学旅行所需经费要通过家长、政府、学校、社会等途径筹集。家长、社会途径不难理解,难的是地方政府和学校这两个途径。众所众知,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本来就很困难,保障教师工资和基本的日常教学开支已经很不容易,很难再拿出余钱来支持“研学旅行”这一额外开支;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每学期的经费也是固定的,维持日常的教学等活动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也很难再拿出“研学旅行”的额外经费。如何确保这两个途径的经费筹集不落空,不让“研学旅行”的费用最终都落到家长、社会身上,无疑需要有关方面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再次是资源协调保障关。按照“研学旅行”的本质要求,“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以及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研学旅行”绝不是简单的“旅游”而不“研学”,也不是简单“研”而不“学”,或“学”而不“研”等。

无疑,这对“研学旅行”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这就涉及多方面、多部门,如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以广泛和有效开展,而这不是一所学校、一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地方政府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上层政府等部门在这一工作上搞好相关协调和建设工作。

第四是效果评价考核机制关。“研学旅行”不像课堂教学一样,可以通过试卷等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并且由于这是一项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监控和考核措施,如果不能及时制定出或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就不免让人担忧这样的教育到底能不能有效开展、或坚持多久,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形式上的素质教育?无疑,这比出台“研学旅行”政策本身更考验智慧和恒心。

总之,此次《办法》的出台,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再进一步开了一个好头,吹响了再次强化素质教育的号角。但这条“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念好、能否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恐怕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比如针对基层经费筹集困难问题,可以制定专项转移支付支持;针对“研学旅行”资源建设不易问题,地方各级政府等要亲自出面分层分级明确责任,限时组建“研学旅行”场地、设施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研学旅行亟待过“四关”  亟待  亟待词条  旅行  旅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