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很多学校,对教科研都很重视,有的不惜重金鼓励,就是希望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有热情和精力去钻研教育教学。
我以前工作的单位就有一项教科研奖励措施——教师写的文章获奖或发表,根据级别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奖励。有一学期,我发表20多篇文章,学期总结的时候,根据相关的奖励标准,学校发给我差不多五千块的奖金,这一下子在学校就炸开了锅。也难怪,那时候,辛辛苦苦补课一学期,补助也不过两千块。就有老师拿着我的文章评论:这些东西有什么呀?言下之意是,他也能写得出。
这项奖励措施,这些年一直都在执行,遗憾的是,没有激励出几个“写手”。很多同事很不平,但想拿到这样的奖金好像也不容易。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是件很容易的事,“我手写我心”而已,但从现实情况看,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很多人侃侃而谈,“三条‘路’”“四个‘一’”“五个‘心’”……一套一套的,真有些“范”儿。只是,你如果要让他写下来,他就会左支右绌,推三阻四,说没有时间,说没有兴致,说没有必要,等等。总之,就没有下文了。
对于很多高手来说,说话即写作。我的几位朋友公开讲话,都带着录音笔,说完了,把录音交给专门的整理公司,辑录成文,稍事修改就能发表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好,但练就这样的本领非一日之功。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说话”和“写作”不是一回事,从“演说”到“立说”,其实不容易。那是因为:“说话”是技术活,“写作”更是;说话可以现炒现卖,写作不行;说的话随风即逝,写的文章白纸黑字的,抵赖不得,自己的还是人家的,问问度娘,一键即知。所以很多能说的人,不一定能写好文章。
昨天我们几个人出行游乐,每个人都用手机自拍互拍,晚上分享照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就是这些平常的物事,在有些人的镜头里就有了灵动,有了趣味,有了美感,再仔细看,什么都可以说说的——色彩,空间,角度,瞬间的捕捉,都有讲究。
写作不也是这样吗?琐碎而庸常的生活里,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庞大叙事,但就有人有发现的眼光,有捕获的能力,能流畅的表达,能在师生日常的言语行为中感受到温暖和美好,从年年岁岁的重复劳作中感受到生命的更替和岁月的永恒,从一届一届的迎来送往中感受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写作的意义可能就在于:一切也许都没有变化,但这样的发现和捕获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宁静,更能享受当下。
当然,练就这样的功夫,不是一件容易事。
首先要学会阅读,要能在比较中看出高下,能从别人写作中发现切入角度的独特与新奇,能看出别人在娓娓叙谈中如何的纵横跌宕,行云流水的文字中如何绵密铺陈。当然,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写作习惯,我们的阅读就会潦草很多。一个爱写的人阅读,就像海绵吸水,全面而饱满,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其次要下水操弄。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最容易眼高手低,看别人不过如此,自己去试试看,说不定还不如别人呢!我去普吉玩水,看别人骑水上摩艇,乘风破浪,好不惬意,自己跨上去,油门一拧,行进不到十米,人仰马翻,好是尴尬。写作也是如此,我无数次发现,同样的意思,别人的表达就流畅,就凝练,就妥帖,就让人一见不忘,看看自己,真是惭愧。
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认同,有担当,有情怀,如此才爱教育,爱学生,才会有持久的写作热情和动力。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写教育评论,我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对教育现实不满,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但和教育本身一样,写作也是一种唤醒。有人说我的写作充满了理想主义,我告诉他,教育是要立足现实,但同样要着眼于未来,一个教育者连美好的教育愿景都不敢展望,他只能永远的匍匐在地,也不可能引领学生推动变革。
有人说,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我深以为然。稍稍了解一下就知道,对于你我这样的平凡人,哪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没有一部言说不尽的血泪史?从“演说”到“立说”,其实不容易,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