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上海理工大学体育场收费引发居民不满一事。原先免费对外开放的田径场要开始对外收费,校外人员持预付费卡进入操场,每小时15元。一时间,大学体育设施该不该对外开放、应该如何开放,又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11月2日澎湃新闻)
这年头,公众对于收费都是万分敏感的。尤其是高校的资源,比如今年春天,有一些高校为了限流,对进校园参观的市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便激起了公众的热议。
高校的资源,尤其是体育设施,多源自财政拨款,也就是来自纳税人纳的税。从资源的归属上来说,就不该向老百姓收费。但问题是,我们的资源从来都是匮乏的,很难用资源的归属来判定是否收费。比如,自然景观属于全民,但由于游客太多,景区维护成本比较高昂,我国的绝大数自然景区都向游客收费,而这种收费,在国外简直不敢想象。回到体育设施上来,由于我国的体育设施太贫乏,广场太少,人们茶余饭后几乎没有遛弯锻炼的地方,如果周边有学校,那么,自然喜欢到学校里锻炼。
在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上海理工大学在军工路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校区,各有一个体育场,供两万余名学生使用,资源相对比较紧张。校外人员随意进入体育场,教学秩序频繁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维护部分体育设施,成本也确实高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对外来人员收费,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顾晓鸣认为,公共资源的性质判定和是否有偿使用,是一个重要命题,但目前尚缺制度性的安排。他建议,政府部门可在法理等层面对此予以研究,并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平衡各方需求。其实,对于高校资源是否开放这一问题,政府部门短时间内也很难制定政策,因为高校的有限资源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拿去化解社会资源的短缺。
在笔者家住的小区附近就有一所学校,刚开始体育场向周围市民收费,这样市民可以进入学校操场锻炼。但为了学生的安全,校方最终还是将其关闭了。我每次走到那里都会望“场”兴叹。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学校体育场收费,市民也可以锻炼,挺好的,在很多人看来,至少比去健身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