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职业教育是否“过度”追求了升学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职校生都培养成硕士、博士,我们要警惕职业院校的过度升学倾向”。并得出结论,“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衔接与贯通,过分拔高职业教育学历,可能会导致职业学校成为类似普通学校一样的升学教育,从而削弱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失去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本意南辕北辙”。

笔者认为,委员提出的上述观点是一个关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如果发生误判,将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设计和刚刚破题的中高职衔接试点产生干扰性影响。为此,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职业教育一线的职教工作者,我对委员上述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低学历不是职教特色。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提升,职业教育低学历和低职业资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涯发展需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单一的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和职业资格水平成为必然要求。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性潮流,基于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需要,人们已不满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较低学历层次和一般性技能学习,向高职及本科层次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可是一提到职校生升学,就立即产生职教追求学历之嫌。其实这正是社会上把职教等同于低学历,认为职校生升学是不务正业、只有高中生升学才是正道的鄙薄职业教育的想法。职教不是低层次教育的代名词,职教特色不取决于办学层次,而是取决于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模式。职校生升学或中高职衔接的根本目的,是顺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职业需求,培养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校生升学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有利。笔者认为,即使职校生升学后将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甚至成为专家、教授、院士也未尝不可,只要他们有这样的能力,在制度设计上就不应该有阻碍,其职教经历不仅不应该受到歧视,而且应该成为实践应用能力的支撑。

职教升学和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比例还很低。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校生升学通道正在逐渐畅通,但职校生升学比例仍然很低,并不存在过度升学倾向。以江苏省为例,2014年,全省中职毕业生中有意愿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只有8.5%,升学比例为7.7%。另外,2014年,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占中职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8%,专科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招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人数的4.1%,专科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招生只占高职院校招生总人数的0.4%。

由此可见,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还只是刚刚破题,所谓“过度追求中职和大学应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衔接,追求职业教育学生学历水平的提升,而忽略了职教本身的特色”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与硕博研究生衔接实际上尚未开始,过度追求更是无从淡起。

职校生的实际升学需求很有限。职业教育升学体系上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这是由两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的。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和基层现场管理岗位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胜任就业需要为目的。因此,在中高职贯通的体制下,职业教育主流仍是就业,继续升学只是个位数的比例。另外,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性很大,学校型的正规学习模式对相当多的职校学生来说并非理想途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其他学习途径实现,例如在岗学习、在职进修、在线学习等,因此,职校生都去升学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判断也是不存在的。

可见,在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实行中高职贯通的体制下,就业仍然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流目标,职校生升学比例仍然非常有限,升学类型仍然是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所谓“过度升学”、“失去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主观判断,应通过全面客观理性分析予以澄清。

(原载2015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职业教育周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升学  升学词条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词条  过度  过度词条  追求  追求词条  是否  是否词条  
教育评论大学生

 好学生都去哪儿了

我向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邯郸学步,来写我心中对教育的疑惑和痛苦。本文所谓的“好学生”并非指高考出色的“考生”,而是指大学里面以探索问题为志业的学生。当下,从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