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小学相继开学,这些日子最紧张的莫过于新生家长,为了给孩子“选”个好班,家长们都绞尽脑汁。很多中小学在开学之后,都会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摸底测试,然后根据成绩来进行分班。(8月30日央广网)
对家长而言,凡与子女教育有关的事,必是大事。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知之下,父母从孩子的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伤神费力。未入学之前忙着择校,未开学之前忙着择班,开学之后又忙着让老师多点关注。但家长的分班焦虑,是对学校正常管理秩序的严重干扰。每逢开学前期,不少家长就通过各种关系给校长打招呼,更有甚者,通过上级领导来给校长“施压”。特别是小学阶段,这种拼人情之举尤其严重。
为了应对,中小学也是各出奇招。小学按照性别均衡分班,班主任则由抽签决定,任课教师均衡配置,着力避免“择班热”情况出现。到了中学阶段,最有效也是最管用的分班利器便是成绩,分班考试成为进入名中学的一道门槛。以成绩作为分班的依据,虽然减少了学校管理的外部干扰,但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考试、划分重点班,中学以考试成绩分班,显然有违依法治校相关规定。
家长的错误做法助长了教育领域的不良风气。而学校趁势跟进,不断依靠名校的金字招牌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使得教育离均衡越来越远,优质教育成了部分学校部分人的“特权”。
但是,家长的分班焦虑不是没有缘由。正因为教师资源配置不均,才使得家长热衷于择校、择班,并不惜以影响社会风气为代价。而自带名校光环的学校,则热衷于享受这种被人追捧的感觉。到头来,教育均衡便成了句空话。分班之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学校的正常运行如果始终被外界所左右,家长忧虑只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势头会形成连锁反应,不断腐蚀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根基,这是值得民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