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主课”“副课”的叫法十分流行。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社会等是“副课”;在初中,一般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称为“主课”,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美术、音乐等称为“副课”。由此不难发现,凡是升学考试课程便是“主课”,凡是不关升学考试的课程便是“副课”。这种分类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产物。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都是为受教育者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奠基的。从党的教育方针来看,基础教育开设的课程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所谓“主课”只涉及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几乎与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无关。因此,只重视“主课”是片面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对比一下西方国家所开设的课程就会发现,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是没有主副课之分的,每所学校都会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技术课程与所学知识密切沟通,打通“学”与“习”的联系,使学以致用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
在我们国家,虽然学以致用也是我们的教育原则,但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好。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学,在黑板上做实验,动手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学习几乎变成了一个字——“学”。
中西教育的不同做法,其实是双方对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态度不同的反映。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完整表述的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方式表示出来的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其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力。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被动灌输、主动参与等形式获得;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切身体验而获得。有关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最重要的密码就是隐性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多年来,我国教育倍受诟病的一点就是“教师传授有余,学生能力不足”,那些被轻视的“副课”恰恰是一个人成长发展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强调体育和音乐对于形成儿童德行的影响,主张“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西方教育的思想基础。很多思想家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充分发展的人。
总而言之,把课程分为“主课”与“副课”,在理论上没有根据,在实践中极其有害,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这种分类是应试教育思维在作怪,是对教育、学习本质的误读。“副课”承载着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密码,轻视“副科”,学校会步入办学误区,最终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