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孩子的“城市病”,一个莫须有的负面标签

不少人批评:现在的城市孩子因为父母为他们做得太多,得到什么都会“理所应当”,他们不知感恩;每天跟手机、电脑为伴,很少听蛙鼓蝉鸣、看日出日落的壮美,他们心胸狭窄;可以买到各种瓜果蔬菜,却没有经历植株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的过程,他们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很小就从电视里看到了谈情说爱,但是却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情感冷漠……有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开始寻找药方,对孩子们的“城市病”进行诊治。

究竟有多少孩子“不知感恩”“心胸狭窄”“不懂付出”“情感冷漠”?有没有广泛调查研究的报告和翔实的数据可以印证?即使有众多的孩子“不知感恩”“心胸狭窄”“不懂付出”“情感冷漠”,有必要给他们贴上“城市病”这个负面标签吗?

曾经,有很多人认为“70后”的孩子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自小被冠以“小皇帝”“小公主”,故把他们称为“垮掉的一代”。后来,又有很多人认为“80后”的孩子没有理想和信仰,只追求物欲和安逸,有人甚至痛心疾首地说:“他们既缺乏上个世纪50年代人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6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70年代人善于自省的精神。他们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的一代。”事实证明,“70后”“80后”并没有垮掉。

任何时候审视孩子,都需要宽容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需要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用挑剔的眼光和心态审视孩子,他们可能满身都是坏毛病。此外,孩子身上的某些问题可能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随着身心成长,他们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也会不断调整与变化,这些问题将会逐渐消失。因此,对于孩子的缺点,不必过度忧虑,更不必惊慌。

关注和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就是关注和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是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刻意放大他们的问题,并根据生活和生存的表象,想当然地给他们贴上一个负面标签,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成长。随意给孩子贴上“城市病”的标签,容易产生“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这个标签很有可能像魔咒一样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孩子朝着暗示的方向发展,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选择性失明,刻意回避城市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恨铁不成钢,是另一种方式的拔苗助长,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专家,都不要轻易给孩子定性,而应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通过实证发现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特征,总结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规律。

事实上,给孩子贴“城市病”的标签,真正有病的不是孩子,而是贴标签的人——患有严重的孩子成长“恐怕症”,把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放大为严重的疾病,把部分孩子的问题扩大为普遍问题。当然,通过发现孩子的问题,检讨和反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问题,很有必要。但即便如此,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莫须有  莫须有词条  负面  负面词条  标签  标签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城市  城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