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报刊载了一篇文章《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作者写道,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教书匠几乎成了教育领域的“过街老鼠”。对此,有观点认为做好教书匠其实不容易,也有观点说,没有教书匠就没有教育家。而我以为,没有教育家的情怀做不了教书匠。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三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其背景是当下中国大多数企业心浮气躁,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匠人精神和工匠精神。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匠人精神是只要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钉,也能获得成功。侧重“技”;而工匠精神则强调的是“艺”,是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真正的画师,胸有成竹,不会老惦记画谱,拘泥于画法。只有画匠才在画技上斤斤计较,原地打转,转不出大气场和大格局。
匠者学技,师者求艺。教书匠的“技”藏于教学,他们的课堂构思精巧、导语新颖、过度自然、思想内容认识深刻,课堂上有高潮、有起伏,错落有致。他们埋头苦干,有“老黄牛”的精神,传递着行胜于言的力量。但他们常常为工作和名利所累,整天挂心的是教学成绩的升降,以及相关的名誉、利益的得失,脱不了为“稻粱谋”窠臼。
教育家的“艺”隐于一举手、一投足,“但开风气不为师”。教育家认为,“教育即生长”,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唤醒灵魂深处更高贵的自我,是比成绩、成才、成功更为深邃的教育目标。教育家已不再沉迷于所谓的教育业绩,更关注教育的内核,关注真正的人的教育。通过“择高而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他追求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景,为教育、为学生、为自己留下独特的财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有效工作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教书育人需要博览约取,厚积薄发。尖毛草之所以在短短几天内能迅速成长,根本原因就是积累深厚。许多奇迹看似在不经意间发生,其实在那些奇迹背后,一定有着你意想不到的强大根基。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之于教师,既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必须经历做好一个教师——做一个好教师(即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做一个教育家。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修炼内功,只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当机遇来临时,才能抓住机会,一举成功。做好教书匠也不容易,如果没有“家”的情怀,能成为一个巧“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