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了2016年教育系统和直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及电话。虽然定期公布此名单已成为常态的工作机制,但还是受到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注和公众关切,教育新闻发言人重任在肩,公布名单和电话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在我国,人们对教育始终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在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办学信息的公开、公众形象的塑造更是重中之重。面对社会、公众和媒体,新闻发言人就是大学的形象大使。他们对自己严要求,社会对他们提出高标准,是理所当然的。
按照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他们的职责是根据授权发布信息、阐述立场。新闻发布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科学、复杂的任务,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仅仅是有人挂个名显然是不够的。公布的名单显示,各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多由宣传部长兼任。现在宣传部的日常任务很重,既要“牵头抓总”,又要“六个统筹”,同时面临着人员少、力量不足的共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言人们到底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在新闻发布上?切实提高新闻发布质量的有效举措之一,就是让发言人“实”起来,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新闻发言人应该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人。每次新闻发布都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要提高新闻发布的数量和质量,配备专业团队十分关键。否则仅靠发言人单枪匹马,很难满足社会和媒体的需求。
对于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应该有科学的认识。在有些人看来,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时,才需要新闻发言人露面。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信息公开的大背景下,经常性地向社会发布新闻应该成为新常态,而非出现重大舆情后,才把新闻发言人推出来。认真研究社会需求、公众关切、媒体特点,积极主动地经常性发布新闻,应该成为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新闻发布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的责任。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主要负责人是新闻发布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握基调方向,解决突出问题,带头接受采访。也就是说,虽然有了新闻发言人,各地各高校的主要负责人依然肩负着领导好新闻发布的责任。要为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必要时也要主动地面对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发布形式也应发生相应变化。运用好新媒体,是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发布的重要突破口。新闻发言人要统筹好线上和线下的新闻发布工作。目前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73所开设了官方微博,要切实发挥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微博、微信、APP等,都应该成为新闻发言人的日常工作平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新媒体在真正代表学校履行新闻发布职责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笔者以为,教育新闻发布的国际化,也应列入议事日程。“双一流”的目标显然是有其国际化背景的。应该加大推进力度,尽早建立起面向世界发布教育新闻的工作机制。此外,教育新闻发布机制在更大范围的推广也是当务之急。除了高校之外,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也应尝试建立相应制度,根据自身特点,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社会对于新闻发言人有较高期望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对于教育新闻发言人这一新生事物而言,媒体和公众的适度宽容之心也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