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孩子黏着父母,而父母渴望自由;长大了,父母黏着孩子,而孩子却急着独立。很多刚刚把孩子送进大学的父母,自称是“空巢老人”,甚至开启“黏人”模式:每天都要打电话、发微信,隔三差五去学校探望。(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父母惦记子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子女终究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在孩子成年后依然放心不下,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当下,保持什么样的亲子关系,的确需要好好反思。一方面,不少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独立生活能力太差,等到成年后,还出现“啃老”现象。这与父母“不放手”有关。另一方面,在一些农村地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不管不顾,导致孩子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这两种极端亲子关系的广泛存在,也让学校教育常常显得被动无力。
比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老师联系家长处理问题,一些过度爱护自己孩子的家长就会将责任推给别人,由此使得原本简单的纠纷更加复杂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情况置若罔闻,让孩子也形成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老师的引导和教育置之不理。
最为重要的是,不良亲子关系会对孩子本人的成长和生活带来干扰甚至是痛苦。
重庆一家报纸曾刊登过一位父亲的来信。这位父亲认为孩子让自己伤透了心,原因是父母已经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但大学毕业后的孩子不愿和父母住在一起。这种亲子关系,显然已经不是由爱在牵引,而纯粹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羁绊。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各类期望的寄托,要求孩子满足各种要求,这种做法其实很自私。
在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下,父母总期待孩子听话。但恰恰因为这样,孩子的独立意识没了、自我意识没了,甚至被毁掉了。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见,爱孩子,就应当让他真正独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