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评论大赛】来自县城的“我们”与来自大城市的“他们”差距在哪?

我从一个大约属于四线城市的县城考到北京读大学。在认识和深入了解一些来自于大城市的室友和同学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去年看过一篇题为《寒门学子流泪揭秘清华生活:自卑,压力大》文章。文中说,“(自1990年代起)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多,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今年(2013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了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在招收的3145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占到了14.2%。而清华大学招收的3374名本科新生中,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的考生,近年来首次超过四成,达到41%。”。

一方面,感谢国家为实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等目标实行“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另一方面,随着更多寒门学子进入高校,难以融入学校的差距感等问题也应该及时得到关注。

不同地区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尤其体现在英语口语以及外语文化上。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同学很多都接受过外教的教学,中学乃至小学英语老师的水平普遍高于我们。英语与数理化等不同,口语“标准”、“纯正”很重要。有些学校开学初就有英语分班考试,这种差距便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高中学习中,与我们“只学高考考的”不同,据我了解,他们参加了各种数理化生的辅导与竞赛;是艺术特长生或体育特长生;高中就把大学物理系统学过一遍;高中计算机课就学过了BASIC等编程语言;高中就考得了英语初级口译证,通过了日语的不同等级考试等。而这些对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和社团生活是很有帮助的。不同的专业上有不同的学习差距。用我一个高中同学的话来说,“我们进入了同样的大学,却是不同的起跑点”。而我更多关注的,还在“我们”和“他们”在社交水平、沟通能力、心态平衡度、自信心、积极度等方面的差距。

在生活和学习花费上,“他们”每天会消费8至50元一杯的咖啡或其他饮品;每周都会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周末会参加各种聚会;有家里人给联系实习岗位积累工作经验。而这些是“我们”基本上做不到的,“我们”大部分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伙食上。

在这种差距下,心理上的自卑、压力和学习上的吃力等是大多数的“我们”都会有的经历。一部分的“我们”在自尊心、好胜心的驱使下选择努力地“补差距”;而另一部分可能在遇挫的情况下伴随着心中的压抑感开始消极厌学、逃避现实。

(作者杨天歌,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北京邮电大学学生,文章首次入选“锐评”栏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来自  来自词条  县城  县城词条  大城市  大城市词条  差距  差距词条  他们  他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