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7月底、8月初是新生迎接家访的集中期,因此而焦虑的家长并不少。记者发现,有些家长之所以在老师家访这件事上焦虑又纠结,主要原因是想给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家访的效果有较高的预期。
家长所焦虑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家访时能否给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因为家长对老师家访看什么、问什么、最关注什么,这些心里都没底,所以就非常焦虑纠结,害怕回答不好老师的问题,把握不好分寸,害怕孩子在老师面前表现不好,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和以后的关照;二是因孩子入学后的一些未知情况而焦虑。譬如:分在什么班、座次如何?谁是班主任、任课老师是年轻老师还是骨干教师?孩子是否合群、能选上班干部吗?作息习惯是否适应、幼小衔接是否有效?孩子是否喜欢小学生活、在学校快乐吗?学习是否跟得上、毕业时结果如何?等等。很想通过家访得到所有答案,获得最佳效果。
老师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非常重要,通过与孩子面谈,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生活和学习习惯、平时阅读的书籍以及与家长的关系等真实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把学校的有关情况和注意事项介绍给家长;家长也可以把家庭情况、孩子的不足、优点以及特长等介绍给老师,把自己所思、所想、所虑倾诉给老师,彼此留下联系方式,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为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而服务。
理想的家访就是让家长吃下“定心丸”,家访老师应该做足三个方面的功课:
一是要在家长身上做足功课。给家长解疑释惑,想家长之所想,解家长之所忧,并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让家长从教育旁观者变成教育主体之一,与学校共管共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要在受访孩子身上做足功课。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学习情况、习惯养成情况,观察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个别需要加强的方面给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把孩子的兴趣和干劲鼓起来。
三是要在自己身上做足功课。家访要心怀坦诚,讲究沟通技巧和说话艺术。由于初次见面,有些方面不要直来直去,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点到为止,留有余地,也给家长和孩子留下好的印象。就算孩子身上暂时有些小毛病,只要老师家访方式得当,能够策略性的提出希望和要求,这个家庭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理想家访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让家长体会到家访的意义和作用,感受到家访的温度和温暖,就不会再为家访而焦虑,而是盼着家访,盼着与老师的真诚沟通与交流。
由于新生家访的工作量相当大,近年来,泰安市探索的新“家访”方式颇受欢迎。在新生入校之前,学校邀请家长与新生老师共上一堂课,请家教专家为新生家长和新生老师授课,让大家学习一些常识性知识,为家长解疑释惑。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通过这种对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培训,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上达成统一,也使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上达成统一,建立起“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这也很好解除了家长的焦虑和不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年都对下一年入学的儿童家长提前一年进行培训,在孩子接受教育前,让家长先接受教育。如果我们的学校或家长委员会也能坚持这样做的话,那家长们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