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公布了该校今年录取通知书的图片。从27日中午开始,陆续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武汉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和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的录取通知书很相似,质疑武大抄袭人大创意。
尽管对于网友的质疑:“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武汉大学回应称,这种传统文化资源是公开的,而非独家专属;以人文传统著称的武汉大学自然也有这种继承与弘扬的权利和义务——“ 我们无意长得像谁,我们只想像我们自己。”但两校录取通知书显而易见的相似,依然让人想起不久前复旦大学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一事。今年五月份复旦大学为迎接校庆110周年发布了名为《To My Light》的形象宣传片,孰料随后被曝该片与东京大学2014年的形象宣传《Explorer》有多处雷同。舆论汹涌的质疑下,复旦大学不得不匆忙发布新的宣传片,一场喜事最终沦为一场闹剧。
虽说此类“撞脸”,可能属于无心之失,不是有意剽窃,但当代表一校之形象的东西在“新鲜出炉”之前,是不是也该多加留意、避免雷同。毕竟,人大校友的笑称,“欢迎收到通知书的同学来人大,毕竟很容易一激动就看走眼了”,武大真的不介意?
眼下,高校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类似的丑闻,引发网友大量吐槽。而如此一来,则往往以高校的形象和公信为之埋单,不得不让人为之叹息。
何谓大学?《礼记·王制》中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汉书·礼乐志》有言:“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由此可见,教书育人的大学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让人崇敬的地位,其一言一行往往具有引领作用,受人们关注。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一旦出现错误哪怕是细节错误,也会被人们放在放大镜上审视,小问题也会引发大影响。
因此,高校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正如国学大师蔡元培所言,“须负极重大之责任,使大学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多些学术的探究,多些产学研的摸索,多些高顶尖理论的钻研,多些世界领先原创成果的突破。让更多的学子得到教诲和锻炼,培育更多栋梁之才。而不是今天录取通知书“撞衫”,明天又曝出有学生、老师涉嫌论文抄袭,后天甚至出现博导诱奸女学生,诸如此类的新闻越多,只会自损高校的形象,只意味着我们离回答“钱学森之问”越远?
当然,今天的大学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知名学府,依旧深受莘莘学子的热爱。然而,高校也须谨记,不管自己的光环有多美,都应当珍惜自己的羽毛,恪守自己的言行。就拿此次录取通知书“撞衫”来说,纵使是自己的创意,武大难道不该反思“也是一次失败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