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对全国21省(市)的29名2015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发现,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
就是说,在29个省高考“状元”中,有26个孩子上的是普通园,只有3个孩子上的是优质园;有21个孩子上的是普通小学,8个孩子上的是优质小学; 12个孩子上的是普通初中,17个孩子上的优质初中。
这些“状元”们在“人生起跑线”上并没有比其他孩子超前,按照有些家长的观点,显然还落后了。但这份调查数据恐怕令那些拼命择园、择校的家长大跌眼镜了。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把孩子们送到优质校呢?自然是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然而,优质校的学位有限,家长必然“疯抢”。天价学区房、笔试加面试等都挡不住家长送孩子入优质校的决心。如,在广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天河东园区招生,783人竞争20个学位。在上海静安区的市级公办幼儿园门前,家长排队二三十米等待摇号入园。有专家认为,“疯抢”学位的背后,实际上是家长患了一种病——集体焦虑症。人民网曾发起一项“家长焦虑”调查显示:92.8%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
在家长眼里,什么样的教育是优质的教育呢?3岁就会认1500个汉字,能读报纸,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4岁会开口说英语;6岁能读《红楼梦》等名著;会写诗,9岁能出专著……所以,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把孩子教成遥遥领先于同龄人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本该让孩子搭积木、玩游戏的幼儿教育,为迎合家长,不得不将幼儿教育小学化,而且不断拔高。
日前,海口一年轻妈妈晒出大班孩子的“月测试卷”,语文要会认“载、乘、逢、桑”;英语要会读“School is over”;数学要会算78-4+33+24-20=?这是几年级孩子才学的内容?像这样小学化的题目在各地幼儿园,尤其是优质园中比比皆是。小升初面试环节,考英语完型填空,那更是不在话下。校方当然知道这做法不对,但被家长逼迫,不得不如此。
不管怎么说,孩子领先于别人,家长还是挺高兴,因为自己为孩子入优质校而付出的代价终于有了回报。尤其是当优质园被冠以“超前教育”、“智力开发”的名头时,家长就更高兴了。
但是,这种超前“智力开发”对孩子的成长是否真的有利呢?
一些专家曾公开表示过,让儿童过早学习并非好事。儿童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过早地去催熟他,实际上是损害大脑。心理学证明,儿童的大脑在3到4岁的发展过程中,会自我修剪信息。外界过早地给他灌输几千个单词,很可能导致他入学以后厌学,丧失学习兴趣。
上海黄浦的“零起点”试点也证明了这一观点。2013年试点“零起点”的上海黄浦、金山两区一年级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没学过拼音、数学、英语和识字的孩子在这四门科目的记忆力上均远远超过已经学过的孩子。提前学习的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均低于零起点的儿童。数据还显示,提前学习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提前学习的影响就不断降低,到了三四年级,相关性越来越弱。
可见,这种所谓的“超前教育”、“智力开发”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有害。
孩子成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是兴趣和习惯,而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智力开发”。
在瑞典,是不会教7岁以前的孩子认字的,更谈不上数学和外语了。人口不足一千万的瑞典,却有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对我们是否有些启示?
实事求是地说,在优质幼儿园、优质小学、优质初中,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好处。但这些好处很快就会被那些上普通学校,学习习惯好、兴趣浓的人迅速赶上,并且不需要花多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