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陈丹青说,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他是他自己,他有他的爱好和才能,只是你一时看不出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是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或者没感觉的地方。
陈丹青的意思是,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做他自己。目前,我们的教育面临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做人的教育。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社会人。
笔者于2012年8月12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过一篇题为《不要硬教橡籽如何长成橡树》的文章,谈的也是对“让孩子做他自己”的教育思考。那篇文章的开头是:很早以前读卡伦•荷尼的《自我的挣扎》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我们只需提供适合它成长的环境就足够了,而无需硬要告诉让它如何成长。换句话说,想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就要按照橡籽的成长规律办事,而不能做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的蠢事,更不要干出截掉鹤腿补鸭腿的坏事。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对这一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因为我们的不少家庭教育还存在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表现。例如,对孩子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样样安排妥当;或者对孩子管束过严、限制过多,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和实践的机会。这些教育方式都导致了我们不愿看到的教育结果:不少孩子不习惯动手、动脑,而是习惯于事事依赖家长。这样的教育,怎能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思考?
只有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的健全的人。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这样看待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重要性: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爱因斯坦的看法是深刻的。对此,我们的家长,或许应该深刻反思,不要让我们自以为“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独立发展的阻碍。
另外,爱因斯坦还对知识教育的误区做了这样的反思: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警示之言提醒我们,把教育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的做法是危险的。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给出了建议:孩子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人格并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学生们采取行动。其实,这样的道理,我国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孩子应该做他自己,这就如同橡树应成为橡树一样。陈丹青的说法、卡伦•荷尼的思想、爱因斯坦的警世之言,都在强调这样一个道理:教育,一定要尊重人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否则,孩子就很可能无法成为他自己,橡子也许就长不成橡树,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教育,要让孩子真正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