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上读到一篇文章——《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读过上百本经典》,作者说一个人要想独立思考必须先读一百部经典作品,我不知道作者有什么样的学术背景,如果是鼓励年轻人多读书,我觉得是可以的,如果以此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必要条件,我以为是一种严重误导。
很显然,独立思考与读不读经典,以及读多少经典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逻辑悖论,如果稍加追问,就会发现问题。比如,如果一个人独立思考之前一定要读完上百部经典,那么第一个写出经典著作的人,他又是读了哪些人的百部经典?阅读与思考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并非是那样的直线型的逻辑关系。
谈及读书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倒是有一个很好的论述值得参考。他说:“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这段论述很好地说明了一个人如果过于沉迷于阅读他人的作品,那怕是真正的经典作品,也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人必须先“致其知而后读”(王安石语),才会有所收获,通俗地说,就是要有自己的感受与主见,时时存疑,不断追问,对于自己所读的东西经常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被那种先入为主的温情与敬意所淹没了。
真正的思考与阅读之间,有时是互相促进的,但是,有时却是互相消减的。带着疑问与思考去阅读,是六经注我,带着温情与敬意去阅读,是我注六经,也就是让自己迷失在六经里,除了经书上的话语,再没有自己的主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用经书的句子,都不会说自己的话了。其实,这是一种失败的阅读,这种阅读越多,越不会独立思考。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一种四脚书橱而已,人的阅读,只是成全人自身的思想灵魂,而不是把人变成书的奴隶。
如果一个人有着天才的大脑与睿智的眼光,他为什么一定非要阅读完百部经典著作才来开始独立思考呢?思考本来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本能天赋。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特感悟消除自己生命中的困惑,那么,他未必要读那么多二三流的作品,即使是一流的经典著作,也只有在自己的生命真需要的时候才会遇到,也才能够融入自己的生命里。
人的阅读与思考,常常是一个渐进的生命过程。我们强调阅读,特别是强调阅读经典,常常忘记了阅读与思考的真实意义。阅读,只是借助他人的经验帮助自己思考,激发自己内在的能量、思考的动力与创造的激情而已。无论他人思考得多么深刻,无论他人总结得多么到位,其实都不可能代替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这是在阅读中始终保持自己不淹没、不迷失在他人的思想里的唯一有效方法。
在学习的历程,思考永远是第一位的,阅读只是思考的辅助手段。如果一个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慧与独特的感悟获得经典上所讲的道理,他其实并不用再去阅读经典。就像一个人如果凭借自己的经验就能够推理出牛顿的三大定律,他为什么一定要重新阅读牛顿当年的经典手稿呢?有时我们会感觉需要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著作,是因为,我们的思考常常是有局限性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思想常常需要激烈的碰撞,在互相交流中互相激发,才能够保持鲜活的思考活力。这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一个苹果与他人的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个苹果,可是,如果一个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和他人交换思想,那么,他的思想里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还不止,思想在激烈的碰撞交流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因此,可能交流的结果是不断有新思想出现。真正聪明智慧的人,只有在思路受阻,智竭力穷时,才适宜去阅读,一个人把阅读当成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那将是可怕的,将阅读当成自己的事业,那更是荒谬的。
人在学习的时候,只能够拿到适合自己的那些东西,这是强求不得的。一个人如果头脑足够优秀,又在没有自己想法的时候,需要用一个优秀的思想作为我们的思想运动场,这就是真正的学习的过程。但是,一个人永远要记住,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主见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的思考与感受最终与经典里提到的完全一致,这个重新感受与重新思考一遍的程序也不可以省略。如此,即使阅读,也是在独立思考,否则所谓的独立思考,也不过是把自己的大脑当作他人的思想的跑马场而已。
一个人要真正做到独立思考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人是思想文化的人,是有历史传承的人。我们每天看似是在独立思考,独立说话,独立判断,其实,我们的头脑里早已经被植入了先人的思想观念与情感价值。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必须还原到最本真的自我,做出独立的判断。历史文化传统非常庞杂,我们有时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些思想观念影响了我们,在内心深处左右着我们。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一些要素提纯出来,用来衡量那些影响我们的材料。首先,我们要考虑一下,这些说法是否是符合人性,尊重人权的,这是在价值层面上做出定位。其次,还要考虑一下,这些说法是否是符合逻辑的。第三,还要亲自去实验验证一下,不同的东西要拿出来比较一下。那些动辄诉诸权威,诉诸传统,诉诸大众舆论,诉诸情感的东西是不靠谱的。
除了特别伟大的发现对我们常识的偏见作出纠正,一般情况下,这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个样子。这一点在社会领域比在自然领域更为可靠。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本来就是独立思考的,儿童哲学就是最纯真而不带偏见感受世界的结果。后来,因为受了不同的教育,接受了不同的文化影响,有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们才开始带上了各种各样的偏见看这个世界的。
所谓经典,就是能够时时让我们保持赤子之心,能够让我们保持人性的光辉与严密逻辑思考习惯,时时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真实地感受与检验的那种书。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让我们回到人性,回到逻辑,回到现实常识的那种思考。阅读经典与独立思考,其实在深层次上他们是相通的,就看你怎样阅读,怎样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