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骂战”不管用,高校招生竞争要走向新常态

北大、清华招生“掐架”这件事,着实让网民看了一场好戏。

有评论指出,两所高校的招生其实是在“招分”,乃“分数至上”理念作祟;也有人认为,这反映出高校在行政化办学思维下功利的政绩观;还有人表示,国外名校也会抢生源,但较这两所学校,还是多了些情怀和底线……总之,这场“招生架”是自毁形象的双输行为,抢到了生源,却撕掉了品牌。

不过,理性地看,对以北大、清华为首的国内名校争抢优质生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在当前的人才选拨和高校评价标准下,高分考生代表着生源的高质量,招高分才能提升学校排名,因此高分生源受到名校青睐很正常。而且,名校在争夺高分考生上一直在打无声战,其手段层出不穷,近年不断流出的美女学姐、帅哥学长图片,招生宣传片等就是明证。好在,无论是暗斗还是明争,都说明高校能够放低姿态招生,这总比高高在上、单向度地选学生要好。

抛开两校不妥的招生方式,它们公开“掐架”,倒说明了一个更值得正视的问题,即高校招生迎来了竞争激烈的“新常态”。

一方面,生源减少与录取率提升让优质生源更显稀缺。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未来将向普及化阶段发展,这意味着有更高比例的高中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处于着生源减少的严峻环境,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优质生源更显稀缺和高价值,高校自然会有的放矢,以多样手段“争夺”他们。

与此同时,在生源方面,本土高校还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外部竞争压力。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国际视野日渐开阔,全球流动也日益频繁,再加上家庭物质条件的提升,港澳台地区及西方发达国家知名高校都可能成为高中毕业生的优选。本土高校在招生时,自然不会视野狭隘,看不到这些强劲对手。

再者,“出分后填志愿”政策为高校“生源战”提供了条件。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高中毕业生报考学校都是先填志愿后出分数,高校招生人员就算想开展“围猎术”、“买生源”等活动,也因缺乏相应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在实行“出分后填志愿”政策之后,各高校对学生的分数了解更为充分,名校完全有条件根据各省考生分数情况抢夺生源。

于是,高校招生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学生对高校有更多更大的选择权,高校招生竞争“新常态”也就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态势。

在2014年6月,政府部门颁布并正式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对一些招生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说明。针对此次事件,教育部也表示,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但这类条款在正式的政策文件中并没有加以规定,高校恶性招生行为仍是“漏网之鱼”。另有媒体指出,在许多省份,在招生之前,北大和清华招生组常有“君子约定”,不许互相挖人。不过,这些非正式制度,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堪一击,最终演变成了一地鸡毛。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次北大、清华招生人员不顾名校面子,公然争夺生源,既反映了招生竞争“新常态”的到来,也说明当前知名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并没有对这种发展形势有整体和系统的认识,因而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规范。其他高校,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招生困境吗?

好在,媒体及网民对这次事件的深度“围观”,变成了及时而有效的清醒剂,让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对现有的招生机制有了更多的反思。只有当招生竞争有更多的顶层设计,社会评判高校排名更加科学合理,人们少一些名校情结和“状元崇拜”,高校对人才选拨和培养更符合教育规律时,高校招生才能回归有序竞争,那才是教育的福音、学生的福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常态  常态词条  高校招生  高校招生词条  管用  管用词条  走向  走向词条  竞争  竞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