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去评论孩子”应成为我们的底线和共识

近日,一组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组图在网上热传。5月5日下午,上海宝山区教育局也对这件事做了紧急回应,这名女老师平时与学生关系非常好,事发时是学生主动为老师打伞,目前该老师已经作了检讨,同时也希望大家别去评论孩子。(5月6日新闻晨报)

可以说,在网络曝光后,女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是真诚的,其发自内心的检讨也是经得起舆论拷问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下,在网络舆论的诸多追问中,这一行为肯定会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警告着那些有着类似行为的老师们。从这个角度看,民众的关注已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和纠正不良之风的作用,是一次看得见的“胜利”。但遗憾的是,这些关注中夹杂着的诸多个人想象,在促进事情真相被披露的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在这一事件刚被披露而其真相还有待进一步还原时,一些人受制于图片的直观感受,不但将矛头指向了这位“霸气十足”的老师,更是将心中的怨愤泼向了打伞的孩子,武断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巴结、谄媚老师,是阿谀奉陈的表现。当调查发现孩子给老师打伞完全出于个人自愿时,一些人更是认为孩子在撒谎,是在用这样的言行“保护老师”。舆论的这种狂躁,大有将老师和孩子一起拿到“刑台上”肆意鞭笞之势。

且不说这样的“质疑与追问”到底会对事情真正解决起到多大的作用,单就这狂躁中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依不饶”之态,就足以证明我们的这一行为是偏激和不负责任的。

首先一点,孩子是无辜的。在一个三年级孩子的眼中,他所理解的尊师重教可能就是生活中对老师的点滴关爱,而这种关爱,很可能就表现在给老师打一下伞,为他拎一下包的日常琐碎里。即便这样的行为可能会给人一种不适之感,但这并非是一个孩子的错,因为促使他有这类想法和行为的,是他平时所受到的教育和老师的一贯默许。

此外,即便真如舆论所“怀疑”的那样,孩子在给老师打伞时的确有着其他的不良“企图”,板子也应该打在老师身上。因为一个还在读三年级的孩子,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本就处在较低的层次,他的一些做法带有简单的功利目的也很正常。但这个时候,负有“教书育人”之责的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并礼貌的回绝孩子的这一“好意”,而不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否则,一味的默许只会纵容孩子的“偏差”行为,让教师的言传身教失去意义。

孩子是无辜的,他的世界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因而,当舆论在关注这样的事件时,也应该有所警惕,而不是为了满足表达的快感就置孩子于不顾。这起事件中,女教师欣然接受孩子打伞的行为固然可恨,但她那一句“请不要评论孩子”的呼声却理应成为当下我们讨论这件事的共识和底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共识  共识词条  底线  底线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