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义务教育,不能搞成了“任务教育”

近日,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实施教育部〈小学管理规程〉的意见》,要求“从12月19日起,除学生及其家长主动提出、确有需要外,小学原则上不得留级”。对此,各大媒体给予极大关注,但报道的标题几乎都是“北京市教委新规:小学原则上不准留级”。

其实,《意见》的完整表述是“除学生及其家长主动提出、确有需要外,小学原则上不得留级”。也就是说,学生及其家长如果主动提出了留级的要求,学校可以允许其留级。《意见》的本意应该是,如果学生及其家长没有主动提出留级要求,学校是不能要求其留级的。我揣测,《意见》的初衷是要遏制某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好看的应试成绩,单方面决定差生留级的现象发生。

应该说,这是一份很人性化的意见,但被媒体断章取义之后,就多少有些歪曲。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的是,媒体为何对“小学原则上不准留级”特别感兴趣?是不是当前或一直来,小学生留级现象特别突出?还是小学生留级原本就很难,现在是难上加难呢?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读四年级,平时考试成绩基本上是个位数。朗读课文时,还像一年级的小朋友一样用手指指着书本,一字一顿地念。显然是发育迟缓,没有达到四年级学生应有的心智水平。孩子父母说,他们从二年级就发现了孩子发育迟缓的问题,想给孩子留级,等一等孩子。但是学校说不许留级。年年申请,都没有办法。眼看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四年级,孩子就说听不懂老师讲课了。家长意识到,四年级就听不懂课了,到了五六年级乃至初中,就更无法想象了。学校说,除非孩子生病,休学3个月以上,不然无法留级。但孩子“生病”,要当地县级以上医院住院证明。朋友说,孩子又没生病,到哪里去弄一个医院的假证明呢?一家人苦恼不已。而且是没有尽头的苦恼。

全国到底有多少类似的案例,我没有调查过。但从我近20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经历看,我手里没有一个留级的学生。无论成绩多么差的孩子,最终都毕业了。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也有一些家长希望能留级。但让他们无奈的是,留级比毕业、升学难多了,可以说“留级无门”。

留级越来越难,似乎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媒体才会对“小学不准留级”特别感兴趣。不可否认,少部分孩子有留级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得到满足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之所以对这个话题特敏感,是因为我曾在小学阶段留级两年,三年级留级一年,五年级留级一年。但到了初中,我连续三年六个学期评上“三好学生”,如愿考入师范学校。

孩子学习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并非都需要通过留级来解决。但如果孩子和家长感觉留级有必要,主动提出了要求,学校要尽可能满足这个要求。现在孩子的差异越来越大,影响孩子的学习因素非常复杂。如果孩子因为某些因素导致暂时落后,教育就要等等孩子。在我们这个特别爱面子的国家,有哪个孩子和家长会认为留级很光荣?自己主动提出留级,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小学和初中都是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不是让一批批孩子尽快走完“流水线”,而是要培养心智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人。如果一些孩子按时读完小学、初中,却无法继续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义务教育是不是就变成了“任务教育”?

有些孩子,没有到拔节的季节,任凭你怎么使劲,也是无效的。教育上的等待,有时比拔苗更科学、更有效。由此看,留级是对弱者的保护和尊重。能否顺利留级,也关涉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从实践层面看,留级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需要全盘考虑,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原则上不准留级”,这个“原则上”如何操作,恐怕还需要明确一下。但无可置疑的是,孩子是否留级,主动权不在学校和教育部门,而在学生和家长。

当然,学校也不能把困难生一留了之。在《意见》里,北京市教委要求老师积极做好困难学生的辅导,这是很有道理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词条  任务  任务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