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学期开学,不少家长都为孩子的座位烦恼。家长担心孩子看不清黑板,难以得到老师关注,害怕与淘气不爱学习的孩子同桌……种种担忧背后,折射出他们对孩子成绩的过度焦虑。但是,许多老师反映,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取决于个人习惯,期盼家长能够趋于理性,不迷信“黄金座位”,协助老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座位分配向来都是学生及家长较为关注的问题,以至于学校年年上演“排座江湖”。座位安排轻则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好恶,重则影响到班级团结,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对于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现象明显的地区而言,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不少家长将课堂位置划分成所谓的学霸区、休闲区、养老区和隔离区:讲台两旁的座位是“捣蛋鬼专座”,前排靠中间的位置是“黄金地段”,后面两排座位是“学渣俱乐部”……如果教师以某些学生眼睛近视为借口,利用个人权力安排“人情座位”“有偿座位”等,腐败现象也将逐步显现。
但是,就算教师以相对公平的方式,根据成绩、身高、视力等实际情况编排位置,质疑声依旧不断:难道学生就应该被灌输成绩差就没有座位选择权的功利化教育观?难道个子高、视力好的学生就该被分配到后排?为此,有些老师干脆变成“甩手掌柜”,任由学生自由选座。殊不知,这样只会带来更多问题。从这个层面来看,前者类似于僵化的计划经济,后者则像不受控制的市场经济。
实际上,座位分配呼唤“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即实现客观条件、自由意志、定期调整等因素的和谐统一:依据身高遮挡视线的客观现实,以免出现个别影响多人的极端情况;考量学生选择位置的自主权利,帮助学生形成个性相似、需求互补的学习成长共同体;避免座位限于僵化固定的状态,尽量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轮换,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体验不同座位的机会。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门于细微处见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座位安排需要一定的智慧、包容和耐心。作为教学资源的掌握者,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公平地安排座位,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阳光操作中逐步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