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要既好又快地成长,课题研究是重要抓手。可是,当下不少教师对“要立项、要开题检查、要撰写规范严谨的结题报告”等程式化的课题研究望而却步。
相较于立项课题,小课题研究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研究形式单一,操作容易,教师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立项,成果形式多样化,每位教师都能学得会、用得上,教师应该从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出发,选做不同的小课题。教育相关部门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助推教师提高研究质量。
一、各级教科研机构要大胆创新课题管理机制,破除立项申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到期结题、评奖准备等程序的束缚,鼓励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创新亮点和推广价值的教例、课例、调查报告、教学微视频等成果,应与正规课题“平起平坐”,参与评奖,让拥有这些“土特产”的教师也能走进评选名师和晋升高级教师的“大雅之堂”。或者容许他们先做起来再立项申报,帮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专家要走进课堂挖掘闪光点,看见共性化的棘手问题,帮助教师把疑点、难点、痛点和堵点等提炼成小课题,并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指导,为教师独立研究小课题“铺路架桥”。
二、学校要重视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当下,不少教师对发生在身边的以考代学、以“育分”代替育人等问题,不但麻木不仁,还“自我感觉良好”,致使教育教学“涛声依旧”。
因此,学校要淡化应试思想,让教师有思考的时间,提高发现和筛选问题的能力,保证小课题研究有抓手。
基于问题、破解难题,是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当下,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重、校外培训恶性竞争等问题引起了强烈反响。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可引导和鼓励教师以“如何精选习题、减少教的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作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度”等为主题,大胆开展小课题研究,提炼生成诸如优秀教案、精选习题和典型课例、教学视频等多样化的研究成果,并鼓励其在网上发布,相互启发、借鉴,在批判、质疑和跟进中共同成长。
此外,除了“不停地实践”,教师还要“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教师要学会搜索和阅读文献,避免重复研究,克服研究的低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要用思考研判研究方向,确定问题和破解思路;及时记录所想、所做,积累原始资料,梳理和补充相关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研究内涵,真正成长为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