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教培机构纷纷谋求转型,部分机构试水家长培训引发热议。近年来,家长执照、父母持证上岗等话题持续成为舆论焦点。家长培训并非新鲜项目,面向家长的培训课程名目繁多且价格不菲。在部分家长看来,“家长培训”就是教培机构“割韭菜”的新形式。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几乎等于零。但是,父母不是天然的施教者,必须经过系统地培训,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未来人才的质量。
众所周知,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属于公益事业范畴。对此,“家庭教育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拟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基于此,学校、地方政府及社区等相关主体要承担应有的责任。
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通过聘请高水平的家庭教育专家进行现场讲学指导、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等方式,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同时,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也要有机渗透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可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父母作准备。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承担起家长培训的重任。今年7月,浙江试行“父母积分制持证上岗”的话题登上热搜。据浙江省教育厅介绍,杭州市上城区推行“星级家长执照”,基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数据,对“父母持证上岗”进行了有效探索。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政府积极倡导,家长主动学习,这种培训方式同样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不少家长认为,学校、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提供的培训都是“免费的午餐”,质量不高,不如花钱到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收获大。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的心理,才明目张胆地“割韭菜”。其实,家长们大可放心,培训机构能找到的培训资源,学校和政府部门都能率先找到,“免费的午餐”照样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