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做教育岂能“有知识没文化”?

某校举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其中有个节目是诗朗诵古诗《春江花月夜》。但出乎意料的是,负责指导的那位语文老师选择了一首流行歌曲作为伴奏音乐,让这次朗诵显得不伦不类。这位老师之所以如此“指导”,恐怕是因为没涉足过中国古典音乐,甚至不知道“中国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

古典教育非常重视人的素养,如先秦时期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要求一个“士”必须具备这六方面的素养。其实,这六个方面对人才的要求非常全面了。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说明孔子的音乐素养是非常高的。魏晋著名诗人嵇康被司马氏杀害,临刑前他索琴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并叹曰:“嵇康一死,《广陵散》就此绝矣!”这些例子都说明古代文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具有相当水准。正是这样的综合素养才造就了他们敏锐的眼光和傲岸的人格。

相比之下,现代教育偏离了重视人的素养这个优良传统,而面向“专门化”发展。在中小学只重视与考试相关的“文化课”,到了高校则更是壁垒森严,学习内容高度专业化、学科化,学语言与文学的不懂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别提音乐、美术、书法、戏曲,甚至也可能没有像样地读过几部与专业相关的文学名著和文化典籍。按理说,一个高等院校毕业的文科生,做中学语文教师是没问题的,但事实上不会写毛笔字、不知道中外古典音乐、没有阅读的兴趣与积累。于是,不能给古诗《春江花月夜》配上同名的经典民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化素养上,我们必须明白“1+1﹥2”的道理。要让素质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要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历史文化典籍,要培养音乐、美术、书法、戏曲等等各艺术门类的兴趣与特长。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化课”,同时广涉博览,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才会有综合提升,人格修养才能健全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做教育岂能“有知识没文化”?  岂能  岂能词条  知识  知识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