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某国被曝两次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有媒体就此事致电合肥市一六八中学,刘某阳就读期间的任课老师称,刘某阳和父亲的专利相似也“正常”,这种情况属于“大手拉小手”。刘某阳发明过程中,确实得到了父亲的指导和帮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声明称,该院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
此次引发争议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两项:2015年的“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2018年的“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无论哪一项,都难以让人相信是一个初中生在“指导”下完成的。
近年来,学生创新成果引发的风波不断。去年,昆明、重庆、武汉三地各有一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被质疑。其中,云南一例撤销了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总的来看,此类造假事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连此次当事学生的老师都认为,这就是“大手拉小手”。
去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自查,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同时,教育部还强调,竞赛类获奖证书不能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加分。但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中考加分的情况。只有与升学加分脱钩,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才能回归本义。
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进行科学创新研究,但必须坚持以孩子为主体。在评审的过程中,举办方尤其要严格坚守“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底线。
此外,相关部门要对此类赛事加强监管,保证程序和结果公平公正。对于往届活动,在责令相关单位自查的同时,还要进行全面排查,并严格追责问责,还科学以尊严,还教育以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