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各地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大幅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高。在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生均经费“万能论”论调逐渐抬头,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所谓生均经费“万能论”,就是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足额拨发了生均经费,除了教师工资和校舍翻修,不管是设备更新还是学校日常运转,都应该从生均经费中支出。
比如,一所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老化严重,向上级部门申请更换,往往会得到“生均经费中包含设备维修项目,从生均经费出”的回答。殊不知,这所学校共30个班级,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生均经费不足80万,更换30台多媒体设备就要近80万,如果都由生均经费支出,学校还如何运转?
再如,这所学校申请取暖费,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从生均经费出”。殊不知,这所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虽然学生不多,但教室、宿舍、餐厅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按照生均经费相关规定,取暖费的支付标准为60元/人,年取暖费共60000元,如何支撑全校取暖?
这所学校的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就现实来看,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校园围墙不足2米,不符合安全要求,加高至2米,费用从生均经费出;校园监控没有达到全覆盖,存储不足90天,要整改,费用从生均经费……
出现这种情况,与地方经济下滑、财政紧张有很大关系,与有些部门思想僵化、推卸责任也不无关系。
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公立中小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学校四处求助,或许可以解决一些经费问题,但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隐患,还会拉低群众对学校乃至区域教育的满意度。
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意识,切实落实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让广大中小学校腾出精力攻主业、提品质,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