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育管理应平衡好“精准”与“模糊”的关系

精准管理”是学校常用的管理方式,强调把工作做细做精。但是,教育面对的是成长中的人,单一使用“精准管理”的方式,不仅不符合教育的属性及规律,还容易让教育走向刻板、僵化。在“精准管理”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模糊管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从理论上讲,“模糊管理”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作为,而是将理性与非理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打破规范、界限和技术方法的管理方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模糊管理”蕴含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及用折中的态度化解矛盾的“和”的理念。

长期实施“精准管理”,极易导致管理过程程式化、管理手段僵化和管理体系封闭化,适当使用“模糊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适当使用“模糊管理”,平衡“精准”与“模糊”的关系,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校级领导班子分工要处理好“精准分工”与“模糊分工”的关系。在学校管理体系中,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其他班子成员各有分工,并根据各自负责的工作细化管理办法。这样的管理体系,结构稳定且程序性强,不太容易出错,但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问题,导致管理体系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条块”。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管理体系也应具备系统性,如果适当使用“模糊分工”,学校管理体系的系统性会更强。

其次,教师工作纪律管理应做到“精准”与“模糊”平衡。上下班打卡,打卡次数与相关津贴挂钩,并将打卡情况纳入期末考核,是学校通用的教师考勤管理办法。这种管理方式强调教师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卡,只要打了卡,即使出工不出力也没有问题,但若忘记打卡,即使做了很多工作,也会被视为没有出勤。如果适当使用模糊管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赋予打卡事宜一定的弹性,不仅体现了学校管理的温度,也能极大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课改管理要平衡“精准”与“模糊”的关系。在课改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课改模式化倾向,比如,某教师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学生问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不问教师不讲。这种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部分学校便机械地在全校推广。不同学科的教学存在差异,每个班级的学情也存在差异,忽略这些差异,一刀切地进行教学改革,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尊重教育规律,给教师一定的改革创新空间,教师才能探索出适合任教学科和任教班级学情的教学模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词条  精准  精准词条  模糊  模糊词条  平衡  平衡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