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城陈女士向记者求助:她发现六年级的女儿在家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虽是部名作,但这部作品里有不少性描写,“女儿一点都没有提到小说里的性描写,不知道是她真没注意到还是假装镇定。我急死了,又不敢开口细问,也问不出口……”截至2月24日晚七点,微博上#六年级女儿看的小说有性描写妈妈慌了#的话题阅读量超1.9亿,有1.1万多人参加讨论。(2月25日 钱江晚报)
的确,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对外部世界又充满好奇,任何家长、教师都不会对文学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持“无所谓”的态度。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这个问题早就存在,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专家对此也存在分歧。微博上该话题的阅读量超1.9亿,有1.1万多人参加讨论,说明家长对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焦虑情绪。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性在文学作品中也是无法回避的内容,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也不乏相关内容。有人认为,可以将此类内容作为性教育的载体,殊不知,性教育是性别教育,而非“性生活”教育。
近年来,各地发生了一些未成年人性侵事件,很多都归罪于阅读了“少儿不宜”的读物,“少儿不宜”读物和文学名著虽有不同,但文学名著中的性描写给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不过,面对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以及影视剧中卿卿我我的镜头,家长们也无需过度紧张。在未成年人的阅读过程中,家长对文学作品一一进行过滤并不现实。另外,孩子的视角和成年人有差异,成年人忧心的“少儿不宜”内容,孩子们可能根本不感兴趣。家长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味围追堵截,不见得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还会助长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
当然,家长也不能对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持“无所谓”态度,要做好解释和引导。社会在急剧变迁,孩子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当未成年人接触到这些性描写时,家长能结合性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及时引导,让孩子正确看待书中的描写,才是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