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教育部召开“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的工作成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表示,关于睡眠管理,要落实3个“中断机制”,作业、校外培训、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12月22日 澎湃新闻)
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但长期以来,在“唯分数”“唯考试”的教育生态下,一些学校出现了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偏、难、怪、多的作业成为学生熬夜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的重要原因。
学校、教师作为学生作业的提供方,肩负着作业“减量提质”的主体责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作业设计的“三个度”。
准度。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法”,是作业设计布置的根本遵循。广大教师要摆脱“唯分数”指挥棒,走出“捞”“碰”“补”的作业设计误区,依据课程标准科学精准设计作业;要使用好教学用书、参考书,参考有关建议,仿照课后练习设计作业。同时,要结合课堂教学反馈的情况,设计基于学情的作业,找到作业育人的“准星”。要坚决杜绝不顾学生实际,以教辅、试卷代替作业设计的情况。
精度。作业并非多多益善,教师应立足于作业的基本功能,充分考虑学段、学科特点、教情学情以及作业效果、学生能力等因素,在满足作业强度、密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压减作业数量,杜绝机械性、重复性作业。要强化基础性作业,探索创新性、探究性作业,保证作业的多样性、实用性。教师要处理好作业数量与质量、课堂教学与作业的关系,强化作业设计研究,加强学科、学段间的统筹协调,“原创”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
坡度。作业设计要坡度适当,难易搭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如果一味追求“偏、难、怪”,很容易诱发学生的挫败感。教师设计作业,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基本知识点、能力要素等,考虑难易程度,设计一定坡度的作业,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分层作业,适当调节作业难度,实现作业坡度与学情坡度的对接,让每位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成功并收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