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郝风林表示,学生群体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积极会同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深化体教融合,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形成自觉锻炼、自主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第二,夯实条件保障基础,让学生有条件开展体育运动。第三,构建融合发展格局,为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3月30日 央视新闻)
近些年,学生普遍缺少锻炼,加之学业繁重、沉迷手机,导致眼睛近视,身体素质欠佳等现象频发。“双减”之后,学生减轻了课后作业和校外学科培训的负担,获得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学生能好好利用这些时间锻炼身体,逐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有益。
事实上,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越早越好,而且要切实让学生感受到锻炼身体的好处,不能只讲大道理,或者当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对锻炼身体感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笔者认为需要家校社多方协作,共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首先,家长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巨大,如果家长闲暇之余不是抱着手机,就是混迹于各个牌桌、酒桌,必然难以对孩子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当前,学生沉迷手机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家长有时间应该多陪孩子运动,而不是放任不管。有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这种想法极其错误。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生活的有力保障,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到培养孩子终身锻炼的好处,主动陪孩子锻炼身体,为孩子做好榜样和示范。
其次,学校要充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应该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锻炼方面,学校应利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运动会、社团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应大力提倡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操场多活动。此外,学校每学期还应表彰在体育锻炼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人人热爱体育运动良好风尚的形成。
最后,社区要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全民健身,利国利民,社区应该主动作为,积极建设运动场地,配置适量健身器材,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号召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于学生而言,社区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也十分有益。学生在这种全民参与健身的气氛感染下,必然会积极参与进来,从而使体育锻炼内化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