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学生素质提高与健康成长,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加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提高劳动素养等等。然而,有些教育目标无法单一地依靠学校教育达成。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强调了学校的教育责任,但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向引导,使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度不足,造成了“瘸腿”教育。其实,家庭才是“五育并举”的主战场。在劳动教育、美育、体育、德育等多个方面,良好的学校教育都离不开高质量家庭教育,二者相辅相成。
家庭环境中的家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学煮饭、做菜、修家电”等日常生活劳动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煮饭、做菜的实践环境主要在家庭,在家中学习比在学校学习更有条件、更容易学会。相比家庭环境,学校的餐厨等条件、教学时间等都不可能满足学生人人尝试,在学校开展像家务劳动这一类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只能是纸上谈兵,稍有见识而已,达不到在家庭实践的效果。家长平时煮饭、做菜、洗碗、洗衣服、搞卫生时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一起做,待时机成熟时尝试让孩子单独做,这是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最佳方式,比起学校群体教学要好得多。
家中的自制玩具是美育教育的延伸。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孩子自制陀螺、风筝、铁环、木手枪、弹弓、跳绳、毽子等,自己想玩的玩具自己制作,完全自愿又极有兴趣,是最好的动手实践,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开发智力。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动手实践课程,虽然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但使用的是高度结构化、高度同质化的材料,背离学生兴趣爱好与自主探索初衷,不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动手能力。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动手制作,不必强调学生去完成千篇一律的实践活动。
家中的体育锻炼是体育教育的补充延续。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学校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周体育课时分别达3课时和4课时、加大中高考体育分值。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虽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体育锻炼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时冷时热。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家时间要比在校时间长,家长不可忽视孩子在家的体育锻炼,要定时带领或督促孩子开展多形式的体育锻炼,巩固学校体育锻炼的效果,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家庭生活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环境。人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道德品质是长时间养成的,仅凭学校教育难以迅速形成,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去教育、去纠正。如果家庭成员不讲究卫生、举止不文明、做事拖沓、迷于手机网络,孩子也会模仿学习,养成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家庭成员要时刻意识到孩子的存在,事事处处做好示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完全依靠学校,更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家长要承担起自身应有的责任,补齐高质量教育的短板,为孩子搭建起多支点、多保障的高质量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