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硕博毕业生扎堆任教的现象,正在由深圳中学、北京人大附中这样的一线城市“牛校”,向二、三线城市的中学扩散。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名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的学校扩散,继而向农村或者较为薄弱的学校扩散,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扩散”,有助于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本身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他们的学习经历、学习方法及毅力品质等,会在无形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他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如果学校精心培养,很可能成为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的“排头兵”,对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部分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补齐短板。
对于名校毕业生扎堆进入中小学,不少人担心会影响教育均衡。殊不知,教育均衡不是教育平均,而是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均衡之道,中小城市、农村学校也有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急不得。
这种均衡还会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高学历教师优先选择进入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是人之常情。这些城市的师资饱和后,名校毕业生自然会流向其他地区。
当然,这种流动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需要薄弱地区主动作为。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各地党委政府可以增加教育投资,拿出真金白银。栽好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吗?
学校在引才的同时,还要在“用”上下功夫。引进了高学历人才,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充分发挥名校毕业生的价值,否则,就会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