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一组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新数据,让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既喜又忧。喜的是,过去5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2022年增至36.7%,创5年新高;忧的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3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超300万件的国家,高校作为我国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功不可没。令人意外的是,高校庞大的发明专利数量背后,产业化率只有3.9%。高校专利转化率为何如此之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除了“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专利转化运用的意识还不够”两大主要因素,“专利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专利评估、定价困难”“缺乏对专利转移转化管理人员的激励”“缺少高水平中介服务”“针对发明人的收益或权属激励不足”“专利转移转化流程审批比较繁琐”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前,一些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目的不是为了转化,而是指向职称评审、职务晋升、项目结题、专利补贴等。为了利益扩大化,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专利”可能会被拆分成多个“专利”。一些科研人员常常关起门来做研究,不搞市场调研,不对接企业需求,专利产品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即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会因缺乏专利经纪人、专利产业化专业人员的牵线搭桥束之高阁。专利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提升专利转化率,各高校必须对症下药,疏通这些关键堵点。
一是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要树立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的理念,树立申请专利主要为了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导向,高度重视专利质量和转移转化运用等指标,加大专利转化运用绩效的权重。要放宽评价周期,杜绝简单地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突出转化应用。
二是推动专利从侧重管理向强化运营转变。高校要设立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培养高水平的专业转移转化队伍。要强化质量源头管理,引导科研人员调研市场、考察企业,把学术目标与市场目标统一起来,对于不具备市场转化前景或者商业价值不高的项目,禁止启动专利申报,倒逼教师优化提升专利质量。要以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为工作重心,强化专利导航等服务支撑效能,推动高价值专利成果转化落地。要探索构建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校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运用新模式和新机制,有效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三要搭建专利与市场对接平台促进孵化。高校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运营机制。比如,引入能够有效沟通供给侧和需求侧、具备丰富成果转化经验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专利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利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主动与企业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要打破常规,采用专利池打包、转让、实施许可、作价入股、先转化后收益等多种形式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提高企业承接专利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四是激发科研人员专利转化的积极性。高校要大胆创新,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确权制度等形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从顶层制度设计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核心技术发明人以及参与各方的权责匹配等瓶颈问题,调动科研人员专利转化的积极性。要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在岗离岗创业,允许其在认真履行聘任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
高校发明专利是造福于企、造福于民、造福于国家的重要举措,我们不能任由高校宝贵的专利资源“沉睡”。要想方设法,攻坚克难,提升成果转化率,助力国家在科技强国路上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