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印发《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从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深化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方案》明确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12月6日 央视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家访的积极性很高,也没见哪个学校要求“留痕”。如今,教师多采用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很少主动上门家访。面对学校的家访要求,用拍照、签字、填写记录等痕迹材料代替家访的“假访”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校辐射的区域显著增大,班级规模也明显增加,加上摊派到教师身上的非教育教学任务,教师没有时间家访。另外,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二是一些家长出于多种考量,拒绝教师家访。三是形式主义严重,家访留痕令教师反感。
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中小学教师家访必然会全面展开,也会有更多掣肘教师家访的事件出现。学校将家访情况纳入考核,部分教师不愿意上门家访,部分家长也不欢迎教师上门家访,通过痕迹材料佐证的“假访”现象可能会愈演愈烈。防止家访变“假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把家访落到实处。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家访的顶层设计。要制定切合校情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从制度构建、访前准备、访中内容、访后效果以及家访的形式、纪律、次数等方面进行全流程设计,不搞“一刀切”。
其次,教师要放弃“打卡”思维。家访不是简单与家长见个面,要带着问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精心设计家访流程,确保每次家访有成效。家访结束后,学校要做好回访,并将反馈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参考,倒逼教师放弃“假访”。
最后,教师要用真家访获取家长的支持。教师家访要沉得下去,不能让家长觉得家访是走过场;要态度诚恳,分寸得当,尊重家长的感受;要耐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即使意见不正确,也不要指责;要扬长避短,尽量多谈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取家长的支持,家访才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