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提升。”课例研修是“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案例讨论”与“行为跟进”相结合的载体,是把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效开展课例研修,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课例研修为了什么
一是为了“学生的学”。课例研修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公开教学”。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往往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教师能够正确地教,而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实现个性发展;评价“教得怎样”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展开。课例研修的作用在于,通过关注、研讨“学生的学”,实现教师专业诊断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二是为了“解决问题”。课例研修是教师就真实的教学问题开展的合作性研究,致力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课例研修的目标是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诊断问题,在“疑问—规划—反思—行动—观察—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循环中解决发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和冲突。
三是为了“改进教学”。“学生的学”是课例研修的立足点,“解决问题”是课例研修的着力点,“改进教学”则是课例研修的专业追求。为了“改进教学”的课例研修,不能是就课论课式的评判和裁定,而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和讨论,是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观察、反思和改进。课例研修需要教师个体和合作同伴经历课前设计──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的行为跟进过程。
课例研修怎么做
一是教学设计要基于改进教学。为了“改进教学”,教学设计要便于开展课前设计、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活动。这就要改变只对教师教学行为加以规划的单线型教案,采用复线型教案,把“教学步骤”分为多栏。比如分为四栏,教学活动及提问、预期的学生反应、教师对学生课堂反应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设计意图说明。又如分为多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媒体和资源使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三方面优势:增强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的可操作性;为课堂观察和交流(观课议课)提供了详细证据;若在课前发给观课教师,并留出记录的地方,就是很好的观察工具。
二是观课议课要聚焦问题解决,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要在组内召开课前会议,确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完成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听一节课和评一节课的“任务”。要在组员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组织组内的集体备课,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执教者的课前说课(不是课后说课),要充分研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课堂观察重点和视角,进行组内分工,并准备好课堂观察工具,如教案和观察量表等。
为了充分研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课前说课可以采用对话式“谈”课的方式,或边说边问,或先问后说,说提出困惑,向听者求教。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听者可以真实地洞察说者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理念等,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课中,为了观察学生课堂行为,观课教师不宜坐在教室后面,应坐在教室的前方或学生旁边。如果进行教学录像,至少要准备两台摄像机,保证把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都能拍摄下来。
课后,要聚焦问题解决,采用“课后会议”的方式进行议课(不是评课)。话题式议课的课堂观察属于诊断性观察,即帮助上课者发现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策略。“课后会议”上,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
话题式的问题研讨可以达到四个层面的结果:实践操作层面,指向“问题怎么解决”;案例解读层面,指向“方法是否行之有效”;专业引领层面,指向“为什么这样做”;问题解决层面,指向“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对应四个层面,有四种议课的话语体系:这样教是否有问题,会出现哪些问题;建议怎样改进教;改进的依据是什么;改进会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三是课后反思要立足“学生的学”。立足“学生的学”的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课前对学生情况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执教教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或“前测”等手段,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以及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
课前的学情分析,特别是学习准备状态和个性特点越具体、越有针对性,教学才能“因学定教”“因材施教”。课后反思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处理等内容,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改进,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学”,研讨“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