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土壤。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为例,探究如何让学生“在探索中动脑,在动脑中前进,在前进中成功”,学会思索,学会应用,发展思维,培育能力。
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想象,建立概念表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把握两个原则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习圆的周长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相关知识,同时掌握了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等基础知识。二是考虑学生可以经常见到的物体,且在生活中有所思考,如圆形的餐桌、菜板等。
“要在圆桌或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求铁皮的长度。”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从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结合实物,通过观察、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周长的本质特征,建立圆的周长的表象认知。再让学生摸一摸自己准备好的学具,感知圆的周长是围绕圆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从实物图像分离出圆周长的过程,对圆的周长有了初步认识。
二、从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特点出发,创设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激发创新,体验知识的形成
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教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知识构建起来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讨论与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究和创新的欲望。
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观察、探究、交流,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的需求。比如,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圆桌或菜板,把学具在直尺上滚一圈再量出长度——“滚动法”,或者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绕绳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概念后,老师指出“如果摩天轮的周长,也要绕的方法就太麻烦”。原有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不能用已有的办法解决,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把学生推向新的思维高潮,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经过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观察、思考,直到最后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既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又不断设置认知冲突,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地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新的知识经验构建。
三、从学生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出发,创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发展潜能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正面评价,喜欢被表扬、被肯定、被称赞,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角度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力,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各种潜能,教学工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充分设计好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完整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如此,既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让学生形成感知知识,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