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分析为典型代表的不少心理学流派,
都认为孩子的成长和父母关系极大,
并且似乎总是在质疑,
传统的教养方法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那么,既然他们这么了解,
如果是他们自己来养孩子,
会有什么不同嘛?
一、如果非要说学心理学的人养孩子有什么不同,那不过就是多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知识
1. 不盲从,不容易被骗,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能够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儿,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乱投医,把孩子当试验品。
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使我们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不焦虑,也不会把太多的教养焦虑传递给孩子,让自己的焦虑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 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可能会有什么特点,不急于求成。尊重孩子,顺应天性气质培养,不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在某个阶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这些在没学心理学的人看来,可能是急需纠正的,可能会用一些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孩子,于是容易伤害到孩子。但学心理学的人,就会少犯很多这样的错误,会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这些阴影在无形中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且,在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也会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3. 带着觉知育儿,会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儿者的行为,知道什么通常是错的,然后尽力避免。
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教育孩子时,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或者不面对问题,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问题更多,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往往是带着觉知的,能很快觉察到自己所做所为可能有什么问题,并从中得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意识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而普通妈妈,有些行为语言都是无意识的,犯了严重错误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较高的妈妈,会举手投足就能对孩子做到尊重、平等与宽容。但这种妈妈是极罕见的。
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惯。有一个学心理学的男生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闹,孩子奶奶就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他接着说,甚至连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会忍不住说两句。“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blablabla……”
当然了,不是每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看不惯别人养孩子的方式,这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性格。
4. 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而不会下意识地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用孩子。
几乎所有的学心理学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谐调、身心灵的整合与统一等等。这会是看不见的标尺引导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长为标准。其他的妈妈可能以:是否讨别人喜欢,是否为自己长面子,是否会让孩子不烦自己……不要否认,这确实是大多数妈妈的现状,他们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这样,因为很多妈妈为别人而活着。
5. 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能比一般人更及时地发现。
如果具有更多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能够及时辨识出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话,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6. 具体方法确实有帮助。
学心理学的人,有一些情绪的安抚、觉察方法,行为的规范方法,确实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明确一些边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些很明晰的认知,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让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
7. 因为深知教养方式的重要,所以会更谦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
其实,学心理学的人,因为分成很多流派,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都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深刻的钻研。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就算是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一些建树的专家,也没人敢断言自己已经把这一领域琢磨得很清楚了。所以,就像是苏格拉底越是了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学心理学的人一旦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就越是谦虚,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
一位当心理咨询师的妈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心理学的知识就好像是个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游的推荐图,可以参考。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还有,根据我这么多年经验下来,知道怎样扣分会少一些。”
“怀孕的时候我就学习了很多,有些超级有效,包括听懂孩子的哭声等等。行为训练某些方式使用下来觉得也不是不可以。”
一个整日和心理咨询师打交道的,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观察到:
“心理咨询师有时难免照本宣科,有些条规约束,但最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我所接触的心理咨询师都承认自身问题很多,但他们都在尝试着接纳、直面这些问题,而这,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
8. 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学的熏陶,并有限制地提供一些专业指导。
一位被学心理学的父亲养大的孩子现身说法:
“家里随处可见的心理学书籍,为我开启了心理学的大门。我现在本科的专业就是心理学。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学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解除桎梏心灵的枷锁。
“虽然我爸没办法和我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但是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能给我提供他治疗来访者的那份处方。”
二、但即使是学心理学的父母,养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遗憾:
1. 理论的不完善不统一+理论到应用也有距离,就算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人,也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
下面是一些学心理学的人的一些看法:
“学心理学,只是一种职业,一种了解,但不代表,一个人已经深刻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要义。因为即使学过的东西全记住了,那也只是几门课,几本书,几篇文献而已,作用很微弱。没有人敢说自己看了几本书,就对教育孩子的事全懂了。更何况,我们学过的这些东西,也都还不是板上钉钉的、百试百灵的结论,有关育儿的所有心理学,还需经过长足的发展才能更加成熟。”
“即便已经能灵活运用,还要用对。比如,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时也难免情感用事。”
2. 理论是粗的,但应用却是细的,自身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时的具体操作。没有标准答案,效果无法保证。
“心理学只能对其起‘引导’作用。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学教材无法给你提供指标参考的,需要自己把握。比如,什么问题可以宽容,什么事情必须严厉阻止。怎样是过分溺爱了,怎样算过分严格了,教材里也会举一些例子,但是生活中那么多多样的事件,是没有说明的。
“这就得看家长自己的标准和观念了。
“有些家长观念比较僵硬,要求比较高,可能很小一件事也会数落孩子,而有些家长很宽容,那么孩子可能会在日后形成比较随和的性格。”
3. 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半与家长自己有关,而医者不自医。
“家长学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如果孩子出了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你与他之间是没法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的,因为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情感不一样,而且‘他的心题理问题多半和你有关’,只能转手他人。”
4. 如果自己心态摆正不好,容易比一般父母有更高的期待。
“父母本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属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换成学心理学的就实在有把自己学的知识跃跃一试的心态。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成了实验观察的对象,自然对孩子的成就期望也会更高。这是所有学心理学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5. 部分从业者从事这个行业却回避正视自己,反而会把学到的知识当做自我防御、伤害他人以及破坏关系的武器。
此时,他们掌握的任何知识和技术,都会使他们更加刻板教条。这样的父母还不如没接触心理学的父母。
三、所以最后,一个没学过心理学的人在养孩子时,可以向学心理学的人学什么?
家长学心理学并不能成为孩子心灵健康的硬指标,但学习一下肯定没坏处。好比说,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少盲从,避免一些错误,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等等……好处还是有不少的。
但有些人不学心理学,孩子也教的很好,也没啥大问题。因为性格本身很重要。所以,如果没学过心理学,也不必过于焦虑。
要守信用。不能今天说考了100分给奖励,明天真考了100分又抠门什么奖励都不给。这样小孩会认为,你制定的道理和规则没有用,不信任你,渐渐就不会听你的了,以后你再怎么打、再怎么骂,这层信任没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
与奖惩结合。一般来说,物质刺激结合精神说服,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得到奖励,他也会慢慢自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当然,奖励不能太多,惩罚也不能太重,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奖励/逃避惩罚,而不是为了遵守规矩、“做个好人”。所以奖励要适当,惩罚也要适当。
重视交流。很多父母惩罚或禁止某些行为之后,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去问:你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吗?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听小孩子说,多听他们怎么想,必要的时候跟他们商量一起来确定什么是“道理”、怎样做才是对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时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给孩子做让步。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你是在讲道理,不是在独裁(虽然早期看起来是这样)。
作者简介:
胡尚伟
已帮助过
83人
入驻年限
9.6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