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自己是晒娃狂魔,比如经常在微信上狂发娃的照片。我不太晒娃,不过只要有合适的时候,说起自家娃来,那也是滔滔不绝。同时,我也喜欢听其他宝爸宝妈说自家娃的故事,所以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开一个专栏,和大家聊聊育儿的那些事儿,家庭的那些事儿。
01:
有一天,我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35岁的女儿,被母亲逼婚相亲,女儿说母亲对自己的掌控无孔不入——母亲随时打电话,要女儿报告自己的行踪。女儿说,母亲经常对自己说:“你就是我的唯一,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生了你”。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苏珊是一个单亲妈妈,女儿有一次对她说:“我觉得你不是我妈,我才是你妈。当你伤心难过时,我要给你做饭,还要安慰你,我觉得好累”。
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概念叫“亲职化”。意思是家中年幼的孩子,本来应该享受父母的关爱,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很早就成为小大人,承担了父母的角色。比如说,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备受溺爱,没有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他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妻子对丈夫的不作为很愤怒,可是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满腔的情感无处寄托,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女儿身上。母亲的情感有了寄托,却不知道在女儿的心上套了一个枷锁,从此再很难走出家门。台湾作家赖佩霞有一次参加“我是演说家”节目,她演讲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你的母亲或者父亲不快乐,你敢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
家庭治疗中还有一个概念,讲的是家庭忠诚Family loyalty。意思是说,如果父母亲一方或者双方都过得不快乐、不开心,而你们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通常是一个)会一直像个忠心耿耿的小狗一样,以生病的方式——心理的或者身体的,一直守在父母亲的身边,叫你再也走不出家门,去过自己的生活。
02:
另一个悲伤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母亲和女儿从小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把女儿拉扯大,女儿就是她的唯一,是她的全部的情感寄托。女儿18岁时考上大学要离家,母亲的情感崩溃了——她生活的全部即将失去,女儿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情感的全部寄托。她跪在女儿面前说:“你能不能不要去上大学?”面对悲伤的母亲,女儿在忠诚与独立之间无法抉择,生病成了唯一的出口,从此在抑郁和躁狂之间徘徊,再不能离开家庭,永远陪伴在母亲身边。只是,代价就是从此成为一个病人。
生活的故事不总是悲伤的,生命也能找到自己的出口。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孤立的,总是受到周围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等的影响。人生活在互动中,如果关系变了,人也会变。如果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变了,关系也会变。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孤单的母亲,纠结的女儿,退缩的父亲,这样一个循环因果的怪圈如何打破呢?假设母亲和父亲,他们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感情可以得到改善——如果母亲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不再总是把目光放在女儿身上,那么女儿也可以更加放心的离家,去过自己的生活。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有一位父亲说,世间大部分的感情都指向团聚,只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诗人纪伯伦的诗中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龙应台的散文《离别》中写道:“为人父母,就是放心的看着你的儿女远去,目送他离开,头也不回”。
李维榕老师《为家庭疗伤》中写过,她看过的一出地方戏——《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修行持戒,有一次生了一场大病——只有吃狗肉才可以治愈。母亲为了救儿子,杀狗给目连吃狗肉,自己却因为杀生被送到地狱受苦。目连病好了以后,听说母亲因为自己犯了杀戒,一气之下出家做了和尚。后来得知母亲被捉走,关在地狱受苦,目连跑到地狱去救母,而母亲却已经变成了一条狗。目连抱着母亲,母子再也不分离。
另一个版本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来自于一个佛教电影。目连的父亲信佛,一直吃斋念佛。目连出生后不久,受到高人指点,就坐化了。目连从小就吃素,而母亲和舅舅则吃肉,特别是杀了很多狗。后来目连长大后立志出家,离家修行。而母亲因为杀狗吃肉而在地狱受苦。为了救母亲,目连去到地狱替母亲受苦,普度众生。
第二个版本的《目连的故事》讲述了子女长大后离家,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然而与家庭中能够保持一定联接的故事。
精神分析师马勒提出,人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为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等几个阶段。有一个阶段,母亲和婴儿是处于一种共生状态,婴儿由此获得全能感。此后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和母亲是不同的个体,从而逐渐走向与母亲分离、走向个体独立的这样一个过程。
而有的亲子关系当中,尽管子女已经成年,可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却依然非常紧密,就像一对连体婴儿血肉相连。如果要把他们强行分开,就像不打麻药的手术,一刀下去,必定是血肉横飞,痛彻心扉。
也许,比较好的方式是麻醉下的手术。首先施行麻醉,让两人相连的部分先麻木,感受不到疼痛,然后一刀刀割下去,再把伤口包扎好,待麻药功效过后,伤口必定还要再经历一段修复的时间。这样,两个人重新获得新生,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彼此在一起的时候又可以互相关照,这就是家庭治疗中所说的有关联的个体化。意思就是说,我们既能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然后又能和其保持一定的联系。
希望把子女作为自己唯一的父母们,首先能够疗愈自己,经过一番阵痛之后,可以放手让子女离家。
作者:王继堃博士。心理学老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