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有一种是在伤害孩子,譬如逗弄孩子。把孩子逗的哭笑不得,束手无策,惊慌恐惧甚至哭泣后,大人们便笑了。
其实,逗孩子的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幼小的孩子,无法分辨玩笑的真实性,会信以为真,最后弄巧成拙。把不该相信的东西相信了,不该当真的事情当真了。
有个4岁的小女孩,在弟弟的百日宴会上,被亲戚朋友这样戏弄:“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小女孩焦虑的看了看一旁的妈妈,妈妈迎合着众人哈哈大笑,像是默认也像是不反对。
宴会结束后,那位妈妈突然发现小女孩不见了,于是发动所有的人四处寻找,后来在宴会附近一个小茶馆的角落找到了孩子。
妈妈见女儿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角落,立马扑上去抱住了她,嘴里不停的念叨:“你吓死妈妈了。”小女孩泪眼朦胧的望着妈妈问:“你不爱我了吗?”
原来,小女孩把那句“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的玩笑话,当真了,她想用离家出走的方式,确认妈妈是否还重视自己。
武志红老师一篇文章里曾说过: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02:
我们都喜欢看小丑在舞台上的滑稽表情和动作,因为我们被取悦了,于是笑了。
逗孩子也是如此。
我曾见过一个极品大人,手里拿着一颗草莓,故意压低了身子让2岁的孩子拿,等孩子伸出手正要拿时,那大人又慢慢的抬高一点。孩子再向上把手伸高一点,他又站高一些,这样草莓总在孩子快要够到的时候,又离开了。
最后孩子急的又拍手,又哭,又跳,草莓才给她。孩子拿到草莓后就一个人走到房间最里面才吃,生怕又被抢走了。旁边应和着的是那些大人和爷爷奶奶的笑声……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动物园里喂猴子的场景,投食者在竹竿上吊一块食物,逗猴群们过来抢,然后竹竿一高一低,逗的围观人哄然大笑。
孩子就像是舞台上的小丑和动物园里的猴群,他们用自尊取悦了旁人,却伤害了自己。
“逗”这个字,本就有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逗人之人,喜欢看被逗者的窘迫和难看,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为什么逗小孩?为什么不去逗比自己身份略高的人?为什么不去逗上司和长者?
因为小孩拿他没办法。
他可以很容易地让一个孩子满脸通红,很容易就让一个小孩囧态百出,从而感觉到一种能够摆布其他生命的优越感。
虽然,这种优越感并无恶意。
但孩子被这种优越感激发出来的情绪是真实的。他们咆哮、焦急、哭泣、害怕、愤怒,这些对于孩子而言,不是逗弄,都是真的。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说,被大人们欺骗、愚弄和吓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过度逗弄孩子,实际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2016年年底,在一场颁奖典礼上,相声演员郭德纲,逗年仅5岁的安吉:你是我儿子。
结果,郭德纲遭到网友的集体喊话:开玩笑过了!给安吉道歉。
一个相声演员,表演过程中怎么逗,都是表演需要。但面对一个孩子,旁边还有父母,以及台下万千观众的瞩目,说出这些话,已经不是逗,而是对孩子及其父母极大的不尊重。
03:
国际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和国内著名幼儿专家孙瑞雪都提出,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张白纸。
0-6岁是孩子心智养成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这个时间段需要予以足够的爱,关注,尊重和重视。
这时候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周围的环境是什么,他就吸收什么,也就为他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你也曾不知分寸的逗过孩子,那么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学会尊重一个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现哭闹、不情愿,请立马制止:
对不起,请不要这样逗我的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也非常不情愿自己的孩子被逗的嚎啕大哭,但又碍于面子,毕竟是亲戚朋友面前,若一本正经的拒绝别人,又会破坏了聚餐的氛围,扫了大家的兴。
如何恰当的拒绝别人又不失破坏氛围呢?
拿百日宴会小女孩离家出走举例,当众人在逗弄孩子说妈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这样的话时,作为父母,可以学着用孩子的腔调接上旁人的话:“才不会呢,妈妈说过会永远爱我的。”如此回答,既解开了孩子的疑惑也不失立场。
再比如,走亲戚遇见熟人,有人上来索要招呼让孩子叫:叔叔阿姨大婶。如果孩子抗拒,不要勉强孩子,可以替孩子向熟人问好。
?凡扰乱孩子认知的玩笑,直接决绝
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有些大人会不知轻重的逗弄孩子,譬如这类:2岁的孩子刚学会了红色和绿色,当着众人的面指认出了墙上贴着的对联是红色的,可旁人偏偏逗他说:“不对,那是绿色。”等孩子说是绿色的时候,又逗他说:“不对,那是红色。”
对于一切干扰孩子认知的玩笑,要毫不犹豫的决绝,让其停止愚弄。
有的人会错误的认为,经不起玩笑的孩子,太脆弱,甚至认为这是过度保护孩子。
其实不然。
在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的年龄里,他们分不清楚玩笑是非,在孩子眼里,玩笑即是生活。
你对一个15岁的孩子说:“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他可能会对你的话嗤之以鼻,因为他的认知能力已经足以区分这句话的真实性。
反之,你对一个几岁的幼孩说这句话,他就会信以为真。
这就是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能力的体现。
对于一个认知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无论任何时候,孩子遇到逗弄,父母一定要坚定的站在孩子这边。让孩子感觉有底气,在父母这里,总能找到庇护。这意味着,孩子会潜意识里认为,不管外界说了什么,爸爸妈妈和我是一体的。
这种庇护不是溺爱,是保护。
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戏弄,是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