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目前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是建立优秀文化的第一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后,认为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分为五个阶段,可参看下面的“企业文化认知金字塔”图。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水平基本上是逐级递减的,达到“实践和省悟”阶段的企业和个人很少,大部分企业和个人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还是处于“认知金字塔”的底层,也就是“片面和混乱”的阶段。下面我们看一下各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征。一、混乱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可能从来没有接受过企业文化的理论,或者只是初浅的通过报纸、杂志或者培训对企业文化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但就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体现“创新”?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深深的困扰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有些企业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就把企业文化打入“冷宫”,依旧按照原来的理念和方式进行管理。另外,不少企业歪曲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没有在价值观提升和塑造上下功夫,而是急功近利,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一种竞争策略来做,希望进行文化建设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凝聚力马上就能发生质的提高,经营业绩也随之变好,所以导入CI,大搞文娱活动,开展培训和研讨,但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表象,而不是精髓,力量没有用到刀刃上,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长此以往,企业文化往往成为“形式主义、虚而不实”的代名词。二、片面阶段。也有不少企业能够摆脱认知的“混乱”,对企业文化有了相对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企业文化建设比较重视,开始着手提炼和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往往会比较的片面。
成功企业机构的共同点是它们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文化与公司的每一方面的事物都有联系,例如:公司的主导思想,价值观,信念,对什么事是可取的,什么事是不可取的判断和推理方式等;文化还与一个公司能为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技术有关,如技能、技巧、机器设备和技术;文化也与一个公司所采用的组织类型有关,其组织形式可以使该组织的成员在各项工作中与他人有效地协作。通过文化途径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树立和培育一个组织所期望的品格,如创业精神、质量意识、服务为本、灵活应变等品质的最好方式。人们可以发现价值观的形成是组织鼓励、培训和发展制度的产物,是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和现实的经营行为的产物,也是一个组织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产物。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对组织文化加以审视的方法。审视或构想一个公司的文化,什么是它的着眼点呢?这一着眼点就是,要能够使你看到这种文化都拥有什么和为什么能够拥有它。例如,你可以从了解一个公司为什么要制定这种经营战略开始,然后了解它的优缺点以及在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这样你就可以综合分析这个组织的动作、士气、生产力和服务为什么处于这一水平,并知道你能够去做什么。构建企业文化的关键点在于组织机构内的文化差别、民族差异性以及协调各文化的机制。现在有越来越多公司的经营已真正全球化,也有越来越多人发现世界经济有飘忽不定、忽高忽低的动荡性。面对这种起伏不定的全球竞争,常常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和问题。如果你想竞争就必须具有极为高超的应变手段,而且你必须有一个善于随机应变的组织机构,它能够及时“换挡”,改变路线,而且这种转换不是以年而是以月,甚至以周来计算。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使这些你从来没有梦想过的品格在你的组织中深深扎根。
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枚,中国名牌15块,居全省各地市之首。越来越多的泉州品牌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登台亮相。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民营企业家品牌意识的迅速觉醒和品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有专家指出,泉州不少民营企业过多地注重自身品牌的外在包装,而严重轻视、忽略了其品牌文化内涵的维护和提升,这样往往导致该品牌在未来的竞争中有可能被动摇。泉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张惠评在谈到企业品牌文化经营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品牌”二字,应该以“品”为先,只有品质第一,才有“牌”字可言。现在很多企业策划都只是侧重于对外营销方面,而缺乏对品牌内在的建构和充实,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危险现象。家族式的人才管理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才资源的培育。泉州的民营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大多走的是家族式管理这条路。不少民企老板认为,家族的忠诚度更有利于其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因此,不少民营企业家在员工管理上较多采用了家长式管理,管理层多以自己家族的人为主。虽然许多民营企业不惜高薪聘请外来优秀人才参与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并没有真正放权给这些外来的高级管理人员,权力仍然牢牢地掌控在企业老板手中。有些外来“白领”在公司里有时候还明显感受到来自老板家族其他成员的监视和干扰。使得这些外来人才在感到自身才干得不到施展后不得不纷纷出走。泉州市民营企业家研究院院长闫树全先生指出,这种狭隘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员工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表现为缺乏进取心和献身精神。而这恰恰是一个企业精神缺失、严重缺少凝聚力的突出表现。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要直面跨国企业的竞争。国内一些企业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就是给企业做几条响亮的口号,或者提炼高深的企业理念、信条。这是不是在做企业文化?到底企业文化要做些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概念上弄清什么是企业文化。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文化应是一个动词,无论是“化成”还是“教化”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说以什么来“化”之,以什么“化成”,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理念。实际上对企业来讲“化”才是最重要的,要达到企业倡导的企业文化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从目前对企业文化引用较多的定义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也就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这里讲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理想、信念等精神文化,但是这些精神文化来自何处?来自长期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家所倡导的文化不一定是企业真正的文化,只有长期的经营中在员工中形成的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才是企业真正的文化。大部分企业现在做的只是找出企业倡导的是什么,而忽略了企业的进化过程,导致了企业所倡导的和企业进化出来的实际的文化的偏差。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即便是文化,它也必须要能够和企业的各种制度互为作用,运用到管理行为中,才能产生实际价值。企业所倡导的和表现出来的文化的偏差性,表现为企业文化的二重性,即实际行为和企业文化的脱节。现在国内很多企业营中不能认清这种二重性,包括国内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如山东秦池、南德集团等企业,他们的精神口号都叫得很响亮,也很激动人心,但这些企业在经营中表现的却是不择手段,以获得市场最大的利润为目的,最后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