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堵”与“疏”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如果采取“堵”措施,只能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设道墙,拉远了心与心的距离;而采取“疏”却是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体现了平等、友爱与和谐,密切了干群关系,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互相理信任和支持的桥梁。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为什么要采取“疏”而是不是“堵”呢?我认为我们必须详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与管理者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是这样的道理。以史为鉴,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总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这样鲜明的对比,足以说明在不同的认识基础上,所导致采取不同举措,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在周朝末期,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严厉措施,禁止人民自由言行,当时的人们遇到熟识的人,只能道以侧目。就是这样费劲心机的四处围堵,结果导致周王朝的迅速灭亡。而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贞观之治”,它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封建君主的他,其思想认识则非常深刻,决策英明果敢。他在与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研讨政务时,就论证过民水君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一再强调“载舟亦覆舟,所宣深慎”(《贞观政要·论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同上)。李世民还意味深长地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谓也。”(《贞观政要·论政体》)这些议论成为“圣君”、“贤臣”互相唱和的千古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代明君贤臣,无不以此为镜鉴,正确处理爱民与使民的关系,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正是唐太宗所采取疏导政策,才使民心所向,造就了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唐帝国。回过头来,谈一谈企业的管理。当前我们的中国企业,大多数的领导仍然痴迷于权术游戏,还没有真正意识道企业文化对于企业重要性,更不知道如何去操作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须“动感”自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强三优”发展目标后,全公司上下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在努力建设公司“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充分展现了公司员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充分反映了公司特定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统一性,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这两个方面。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企业精神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企业文化起着统领作用。企业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价值理念中蕴涵着应有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以价值理念为指导,体现着价值理念的要求。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中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二者是浑然一体,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在推行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电网企业遵照国家电网公司文化建设的要求,立足企业自身特点和内外条件,也相应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有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片面和表面的认识。我们翻开一些企业印制的文化宣传手册不难发现,他们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体育活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把企业文化演化为几条抽象的文化和经济学概念,如团结、进取、拼搏、效率、质量等词汇是企业文化手册描述企业文化出现频次最高的。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规划与设计,具有价值理念而不包括行为规范,把企业文化变成若干条价值理念口号的简单汇编,这不能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缺憾。如何使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企业员工的价值共识、信念共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困惑,企业的精神理念概括出来后,不知该如何有效地推行下去。
企业文化对员工精神洗礼为什么优秀公司能够持续发展,能够出奇制胜?那是因为文化差距决定管理差距,常青的公司都具有经久传承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思想。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建企业文化的基础就是对企业家、管理者及其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培训。《重塑:企业文化培训手册》一书以此为切入点,突出强调了“企业文化培训是对员工精神的洗礼”,并系统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基础知识、企业文化的培训要点: 首先,企业文化培训要注重结合成功案例。 企业文化培训的目的是要让企业员工统一认识,理解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可要可不要的。目前人人都说企业文化重要,但却给了企业文化一个“尴尬”的身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忙起来就不再要。因此,企业文化成了束之高阁的奢侈品。这是由于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前期进入我国企业中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使企业文化成了贴在墙上的宣传标语,丰富员工生活的文体活动等等,导致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形式主义的概念上。所以,唯有大量的企业文化成功实际操作案例结合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才能扭转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 事实上,企业文化培训不同于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只需将一般的理论知识讲通讲透,让员工理解并懂得即可,企业文化培训更需要以“样板工程”为典范来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其次,企业文化培训要注重契合企业实际。 企业文化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个性的,放之四海皆准的企业文化就是没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即使落实到具体实际中去,也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模式。例如,企业都讲求“以人为本”,但体现在不同的用人方式上,不同的企业文化倾向就立刻显现出来:创业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在招聘时会考虑技能才干强的人,恨不得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成功的大中型企业,在招聘时更考虑到个人团队协作性与执行力。
“同”则是指君臣之间、上下之间完全的“同一”,或者说臣子、下级要对君主、上级衷心拥护、绝对服从。用晏子的话说:“君所谓可,据亦与可;君所谓否,据亦谓否……”君主说“可”,梁丘据就说“可”,君主说“不可”,他就说“不可”,梁丘据的做法就叫做“同”。古人“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我们整合企业集团文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坚持“和而不同”,就意味着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各成员企业在文化方面的“不同”,并在“不同”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调整、配置和协调,直至达到整体最后的和谐。如果不顾客观存在的差异,一味地追求集团文化的“同一”,不仅不能实现群体和谐,反而会加剧内部矛盾,造成内耗。其次,“和”的意义在于“生物”。我们进行集团文化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集团的竞争能力。因此,“和”不仅意味着和谐,而且也意味着发展。进行文化整合必须遵循“和而不同”的指导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和合创新”方面。要坚持“和而不同”,就必须彻底摈弃长期以来束缚我们思维的“非此即彼”哲学,树立“和合创新”的新思维。所谓“和合创新”,就是:新事物、新生命不断创生是多样的、变易的,不能只追求一个惟一的、绝对的、至极的形而上本体,也不能只追求一个否定多样、多极的“中心”或实体的统一性,而是要承认多极、多样的融通共生。“和合创新”不是一方消灭一方法、一方打倒一方的单一法,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互补法、双赢法。事物并育并行,就意味着共同发育,共同进行,互动互补,相得益彰,而不是我吃掉你、你吃掉我的单育单行,单育单行必然导向衰落和毁灭。并行并育所遵行的原则是“不害”、“不悖”。